重磅!西安入選!

衆所周知,歷史文化和科教資源是西安兩大突出優勢。

作爲全國第四個獲批建設“雙中心”的城市,西安擁有科研人員100多萬;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5.23%、居副省級城市第2;創新能力在2023年國家創新型城市排名中位列第8,進入“全球科研城市”排名前20強。

目前,正建設長安先導產業創新中心和國家先進技術成果西安轉化中心等國家級平臺,擁有34個國家級孵化器。已形成新能源汽車等5個千億級產業集羣;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總數分別達到1.25萬家、1.5萬家;2023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居副省級城市第4,規上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佔規上工業產值比重超過60%。

西安入選兩部門試點

日前,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開展了2024年度製造業新型技術改造城市的競爭性評審工作。

4月29日,兩部門正式發佈《關於開展製造業新型技術改造城市試點工作的通知》。根據評審結果,擬確定20個市(區)納入試點範圍。其中,陝西省西安市擬入選。

根據《通知》內容,中央財政對入選城市給予定額獎勵。按照每個入選城市不超過3億元下達獎補資金,試點實施期第一年撥付50%獎補資金,實施期滿考覈評價通過後撥付其餘50%獎補資金。

支持入選城市採用“點線面”結合的方式組織示範項目,“點”上開展數字化智能化改造示範、“線”上開展產業鏈供應鏈數字化協同改造示範、“面”上開展產業集羣及科技產業園區數字化綠色化改造示範,加快數智技術、綠色技術以及創新產品推廣應用。

一、“點”上數字化智能化改造

1. 打造智能工廠。支持企業內外網改造升級,加快應用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開展“啞”設備改造,部署數控機牀、工業機器人、智能檢測裝備、智能物流裝備、智能控制裝備等智能製造裝備,推進製造單元、加工中心、產線等全業務流程數字化改造,建設智能工廠。探索柔性生產、共享製造、虛擬製造等新業態和基於人工智能的智能製造新模式。支持開展數字化綠色化協同改造,加快綠色低碳技術、工藝、裝備應用,建設綠色工廠。

2. 老舊設備更新改造。支持推動石化化工等原材料行業老舊裝置綜合技改,加快淘汰超期服役的落後低效設備,提升行業數字化、綠色化和本質安全水平。

二、“線”上產業鏈供應鏈協同數字化改造

3. 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圍繞產業鏈重點環節提質升級,重點支持鏈主企業、龍頭企業制定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技術改造方案,聯合10家以上配套企業同步實施技術改造。支持鏈主企業、龍頭企業建設智慧供應鏈、綠色供應鏈,開放數字系統接口,引導供應鏈企業接入,在研發設計、生產製造、倉儲物流、經營管理、回收利用等環節實現企業間高效協同。

4. 形成重點行業典型場景解決方案。支持鏈主企業、龍頭企業依託技術優勢和自身改造經驗,聯合工業軟件企業、智能裝備企業等編制數字化專用工具、典型場景建設方案、系統解決方案等。構建智能製造、綠色製造、工業互聯網等解決方案資源池,向上下游企業共享解決方案和工具包,實現“一次開發、行業複用”。

三、“面”上產業集羣、科技產業園區整體數字化改造

5. 支持先進製造業集羣核心承載園區、高新區等科技產業園區聚焦主導產業,組織重點企業開展數字化技術改造示範項目建設,引導園區內其他企業“看樣學樣”實施技術改造。鼓勵科技產業園區建設5G、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算力等基礎設施,推進人工智能工業大模型垂直應用,構建集成互聯、智能綠色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數字化轉型能力中心,培育數字化轉型專業化服務商,爲企業技術改造提供評估診斷、場景培育、技術驗證等公共服務。

陝西光伏組件市場佔有率連續三年位居全球首位硅片出貨量連續九年全球第一

陝西省發改委信息,陝西光伏產業已形成涵蓋晶硅材料製造、硅片加工、太陽能電池、太陽能電池組件、光伏系統(電站)等多個領域、較爲完整的產業鏈,擁有骨幹企業20多家,硅片、光伏組件出貨量全球領先。

2023年,陝西光伏製造產業規模位居全國前列,產值約1600億元,同比增長26.5%;光伏組件市場佔有率連續三年位居全球首位;硅片出貨量連續九年全球第一。

其中,隆基綠能晶硅電池研發轉換效率連續打破世界紀錄。2023年,隆基綠能自主研發的背接觸晶硅異質結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達到27.09%。這是繼2022年11月隆基綠能創造26.81%的硅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世界紀錄後的又一次突破。

陝西硅基太陽能光伏產業主要集中在西安、咸陽、渭南、商洛、榆林等地,逐步形成“工業硅—多晶硅—單晶硅片—單晶電池片+輔件+光伏玻璃—太陽能電池組件”的產業鏈及多條支線產業鏈,涵蓋技術研發、技術轉移、專業孵化、光伏+應用場景、其他社會中介服務等領域的服務鏈也正逐步形成,產業創新集羣發展優勢明顯。

陝西金屬鎂連續11年產量全球第一力爭到2030年建成國內一流鋁基材料產業創新集羣和全球最大鎂基材料產業創新集羣

鋁鎂輕質材料是航空航天、汽車、電子信息、化工等行業的重要基礎性材料。特別是鎂及鎂合金,被譽爲21世紀最具開發應用潛力的綠色工程材料。

據統計,2023年陝西全省電解鋁產量達92萬噸,鋁材產量達58.8萬噸,鋁材料產業產值達200億元以上;全省金屬鎂產量達47萬噸,約佔全國產量的60%、全球產量的50%,連續11年產量全球第一,產品出口荷蘭等40多個國家。

目前,陝西全省鋁鎂材料產業初步形成銅川鋁材料特色產業鏈、榆林鎂及鎂合金特色產業鏈,建成投產全國首條年產千噸級高品質鎂示範生產線,已成爲我國重要的鋁鎂輕質材料生產地和全球最大的金屬鎂產地。

以陝西有色榆林新材料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企業爲龍頭,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高校、科研院所等爲支撐,以陝西有色榆林新材料循環經濟產業園、董家河循環經濟產業園等重點園區爲承載,打造千億級鋁鎂輕質材料產業創新集羣。

按照計劃,陝西將通過實施科技創新引領行動、產業延鏈補鏈強鏈行動、數字化綠色化提升行動、項目保障行動、企業優強行動以及集羣發展行動,力爭到2025年,推動鋁鎂精深加工產業鏈供應鏈形成新優勢,產業綜合產值突破500億元;到2030年,鋁鎂精深加工產業綜合產值突破1000億元。

剛剛印發的《陝西省培育千億級鋁鎂輕質材料產業創新集羣行動計劃》,提出:陝西將力爭到2030年建成國內一流鋁基材料產業創新集羣和全球最大鎂基材料產業創新集羣。

2023“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陝西216人上榜!

“中國高被引學者”是指作爲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發表論文的被引總次數在本學科所有中國大陸地區研究者中處於頂尖水平。入選“高被引學者”榜單,意味着該學者在其所研究領域具有世界級影響力,其科研成果爲該領域發展作出了較大貢獻。

“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不僅是高校(機構)學科實力、學術影響力的重要體現之一,也爲吸納培養高質量人才,促進與國內外頂尖研究團隊合作帶來了更多的機會。

日前,2023“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正式出爐,本次共計上榜的5801人,來自496所高校、企業及科研機構,覆蓋了10個教育部學科領域中的84門一級學科,本次是該榜單自2015年以來的第十次發佈。

2023“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中,位於陝西的高校、科研院所、醫院共計20個,其中高校18所,研究所1所,醫院1家。“高被引學者”數量合計達到216人。

序號

單位名稱

高被引學者數

12

西安交通大學

83

32

西北工業大學

43

44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6

81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14

88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軍醫大學

13

126

長安大學

7

139

西北大學

6

146

陝西師範大學

5

146

西安理工大學

5

225

陝西科技大學

2

225

西安工業大學

2

225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2

284

寶雞文理學院

1

284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工程大學

1

284

陝西中醫藥大學

1

284

西安測繪研究所

1

284

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

1

284

西安科技大學

1

284

西安郵電大學

1

284

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工程大學

1

其中,在上榜數量最多的西安交通大學,學者領域涵蓋臨牀醫學、生物醫學工程、社會學、工商管理、新聞傳播、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數學等多門類學科。西北工業大學在材料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等領域的“高被引學者”數量較多。

此外,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電子科學與技術、西北大學的地質學、長安大學的交通運輸工程,是以上各學校上榜的“高被引學者”中研究最多的學科。

另外,西安市“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將謀劃發展量子信息、類腦智能、生命健康等一批未來產業;西安市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要前瞻佈局量子科技、類腦智能、深海深空、前沿新材料等一批未來產業。

© 版權聲明Copyright statement

關注長安範兒,專注西安解讀陝西,讀懂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