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長城到底有沒有用?美國專家說出7個字:長城害慘了歐洲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前言

“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萬里長城,既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軍事防禦工程,也是世界中古七大奇蹟之一。

然而,長久以來,關於長城作用的談論從未間斷,有人說,長城能夠抵禦外敵,也有人說,長城高度不過8米,在軍事上的作用被嚴重高估了。

而一位美國學者卻表示,“中國的長城害慘了歐洲。”

那麼,長城到底是如何修建而成?在歷史上又發揮了怎樣的作用?美國學者爲何會說出長城害慘了歐洲,這7個字呢?

驅逐匈奴,修築長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從此中國走向了“車同軌,書同文”的大一統時代,唯一的威脅便是北部的匈奴。

不過,在秦朝的百萬雄師面前,匈奴同樣不堪一擊,6年後,秦始皇麾下的猛將蒙恬便在河套地區(今內蒙古)與匈奴軍隊展開一場殊死之戰。

在蒙恬的指揮下,秦軍一舉奪下了河套地區,匈奴殘部丟盔棄甲,向着大漠深處遁去。

然而,巨大的勝利消息傳回咸陽後,秦始皇卻並未下令繼續追擊匈奴,攻克漠北,而是讓蒙恬轉攻爲守,在邊疆修築長城。

其實,修長城的主意並非秦始皇原創,早在西周時期,周王朝爲了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襲擊,便在邊境修築了連續排列的城堡。

春秋戰國之際,各諸侯國競相爭霸,爲了防禦鄰國,他們進一步擴充了城堡的規模,長城也開始初具雛形。

到戰國,秦、趙、齊、燕四國修建的長城規模最爲浩大,均在1000公里以上。

那麼,秦始皇爲何放棄追擊匈奴,而是選擇在前人的基礎上繼續修建長城呢?

首先,秦朝的百姓以農民爲主,要想深入大漠,與匈奴作戰,必須得訓練相當數量的騎兵,這將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與金錢。

與此同時,農民放棄耕地學習騎射,也會耽誤生產,造成額外的損失。

其次,遊牧民族來去如風,靠着劫掠過活,因此,他們的作戰風格十分靈活,即便被擊退,也可能隨時捲土重來。

而漠北地處寒冷之境,並不適宜耕種,就算秦朝佔領了這裡,也需要投入更多資源維護,有些得不償失。

正因如此,修築長城,一來可以將匈奴的威脅排除在國境之外,二來可以保障邊境人民的生產。

就這樣,秦始皇下令,在此前長城的基礎上繼續擴建。

形成西起臨洮(今甘肅山尼縣),東止遼東(今遼寧省)的萬里長城,修建過程中更是動用了百萬勞工,佔當時全國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左右。

在修建長城時,秦始皇提出了諸多寶貴的思想,比如“因地形,用險制塞”的原則。

也就是說,當長城修到高山峻嶺、大江大河之處時,就不再用磚石壘砌,而是依託着天險來進行防禦。

這一想法極大減少了修建長城的工作量,也爲後世帶來啓發。

當然了,由於長城的規模還是過於浩大,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同樣不可忽視,《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便流傳長千年,真實地反映了秦築長城背後的辛酸與苦難。

影響深遠,意義重大

長城的修建,並非一朝一夕之事,從秦始皇開始,到西漢、東漢,再到隋唐明清,歷朝歷代都在不斷修繕,使其長度不斷增加。

而長城的意義與價值,也歷經了歷史的檢驗,變得越來越突出。

在經濟上,長城沿線的許多關口,爲農牧兩大經濟體提供了交易的場所,很多重要的城鎮也在這一基礎上發展而成。

另外秦漢時期,爲修建長城投入的兵民總數高達千萬,這些人在修建工程的同時,也在加強邊境的建設,屯田戍邊、開發邊區的傳統正是從這一時期開始的。

在民族融合方面,長城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雖然長城的本意是想要隔絕遊牧民族的影響,但隨着漢人帝國的不斷強大,少數民族也開始主動與漢人交流、融合。

漢宣帝時期,南匈奴歸漢,華夏民族與遊牧民族首次實現了大範圍的融合,中華民族由此開始形成。

在軍事上,長城的意義更是無須贅述,有人說,“長城是古代最偉大的防禦工程”。

的確,長城的作用不單是被動的防禦,而且還將關口、軍報、隘口、軍事重鎮連在一起,形成一個密不透風的防禦網,從而保障了長城內部的長治久安。

長城更加了不起的是,即便有一個兩個關口被敵人突破,敵軍進入到內地,只要整段長城上還駐有守兵,那麼便可以隨時集結起來。

重點打擊入境的敵人,讓他們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不僅如此,在長城的阻隔之下,遊牧民族的後勤根本沒辦法運輸進來,就算讓他們的騎兵長驅直入,最終也只能灰溜溜地退出去,無法在內地立足。

可以說,長城體現了中國古代極爲先進的防禦思想,化被動爲主動的軍事理念,時至今日仍有巨大的價值。

康熙皇帝與美國教授

在後人的眼中,修建長城的意義是無比重大的。

孫中山先生曾經評價道,“中國最有名之工程者,萬里長城也。……工程之大,古無其匹,爲世界獨一之奇觀。”

就連賈誼在《過秦論》中也不得不承認,長城“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但在歷史上,也有一些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比如清朝的康熙皇帝,便對修建長城並不熱衷。

康熙三十年,長城出現了多處破損,名將蔡元上書,請求修繕長城,以御外敵,沒想到的是。

康熙卻一口回絕了他的請求,還表示,“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專恃險阻”。

康熙認爲,雖然從清朝開始,歷朝歷代都在修長城上下了大功夫,但是效果卻並不顯著,“其時豈無邊患”?

康熙還提出,“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意思是,只要贏得民心,邊境自然可以安枕無憂,而修建長城,只會勞民傷財,對百姓無利。

然而,深究下來卻並非如此。

畢竟,長城的作用主要是抵禦遊牧民族,而清王朝本就是遊牧民族出身。

到了今天,長城的價值不但得到了國內學界的普遍認可,甚至連歐美學者,也無一不對長城嘖嘖稱奇。

但著名的美國曆史學家托馬斯·巴菲爾德便在其鉅著《危險的邊疆·遊牧帝國與中國》一書中卻提到,

長城把歐洲國家給害慘了,長城對歐洲造成的影響,今天仍然在延續。

在巴菲爾德看來,長城內外,中亞遊牧國家與中原帝國是一種“互生”的關係。

正是由於長城的抵禦作用,遊牧國家難以從中原汲取資源,便只能向西邁進,燒殺搶掠,最終導致了歐洲的災難。

強大的匈人帝國

我們都知道,漢武帝雄才大略,在他統治期間,漢朝無比強盛,衛青與霍去病指揮漢軍,在北部擊潰了匈奴主力部隊。

從此以後,我國邊境強大的匈奴帝國一分爲二,成爲南北匈奴兩股力量。

其中,南匈奴徹底被華夏文明所折服,自願向漢朝進貢,從此被漢人同化、融合。

北匈奴不甘屈服,卻又不是漢朝軍隊的對手,於是不斷向西逃竄,從此不知所蹤,在我國的史料中,鮮有北匈奴的記載。

與此同時,歐洲卻突然出現了一股強大的軍事力量——匈人。

匈人,如今我們恐怕很少聽到這個名字,但在當時卻是令歐洲人聞風喪膽的存在,公元350年,阿蘭國最先見識到匈人的恐怖。

阿蘭國位於亞歐交界地帶,是一個由漁獵民族組建而成的國家。

最早記載於《史記》當中,張騫進西域時,阿蘭國已經有五十萬以上的人口,且兵強馬壯,在中亞算是一個軍事強國。

當匈人來襲時,阿蘭國舉全國之力迎敵,然而,面對強盛的匈人大軍,阿蘭國竟毫無抵抗之力。

阿蘭王被殺,國家滅亡,而殘餘的部隊則臣服於匈人,跟隨其繼續西進。

阿蘭國突然滅國,震驚了整個西方世界,匈人的名號自此成爲歐洲人心中留下了揮之不去的夢魘。

但這還只是一個開始,征服阿蘭國後,他們馬上盯上了下一個目標——東哥特王國。

東哥特王國位於黑海北岸,是一個年輕的國家,由日耳曼人建立,勢力範圍覆蓋如今的意大利半島及克羅地亞地區。

公元374年,匈人帶着阿蘭國餘部來到東哥特王國,一邊發動正面攻勢,一邊挑起東哥特王國內鬥,不到一年時間便大獲全勝,令東哥特王國主動投降。

連下兩國以後,匈人氣勢如虹,繼續向北方征服,打得多瑙河畔的日耳曼人抱頭鼠竄,將黑海到多瑙河以北的大片領土全部收入囊中。

曾經傲視歐洲的日耳曼民族不得不進行大規模遷徙,苟延殘喘的羅馬帝國也就此覆滅。

至450年,匈人已經建立起一個南起多瑙河、北至波羅的海的龐大帝國,向匈人帝國進貢的國王與酋長不計其數。

北匈奴的突然消失,與匈人帝國的離奇出現,一直是一個巨大的謎團。

但根據二者所處的時間判斷,以及一些推斷,一些人覺得匈人極有可能就是西遷的北匈奴人。

另外,宋朝末年,蒙古帝國興起,成吉思汗同樣是戰功卓著,最遠時也打到了多瑙河流域,波蘭、匈牙利、奧地利等國都被佔領了大量國土。

因此,匈人絕非孤例,我國周邊遊牧民族的力量不可小覷,長城,保護了我們。

然而,長城的修建,最初是由於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內亂,秦始皇進行擴建也只是出於保衛國土的考量。

從中國的角度來看,遊牧民族是否會向西方擴張,根本無法預測,因此,巴菲爾德將歐洲的災難歸咎於中國人民修建的長城,實在是有些“甩鍋”的嫌疑。

“甩鍋”中國,並不可取

事實上,歐洲人打不過遊牧民族,更多得考慮到自身的原因。

首先,歐洲歷史上戰爭過於頻繁,有國家之間的戰爭,也有國家內部的動亂,長此以往,歐洲一直處於分裂的狀態,無法形成一股核心的力量。

遊牧民族的作戰方式一直以靈活著稱,天克歐洲這種“散兵遊勇”,因此,在“蠻族”入侵時,歐洲根本難以抵擋。

其實,中國的情況同樣如此,春秋戰國時羣雄割據,匈奴趁機發展壯大,等到秦漢時期,中國出現了中央集團制度,匈奴便再也不是對手了。

其次,遊牧民族全民皆兵,而當時的歐洲,卻只有騎士擁有作戰的能力,大部分都是從事生產的農民,從兵力上,遊牧民族也佔據絕對優勢。

一些人表示如果歐洲能夠效仿我國,修建類似長城的防禦工程,那麼,中亞的遊牧民族也不至於在歐洲如履平地了。

不過長城的修建需要耗全國之力,四分五裂的歐洲,想必也無法完成這一壯舉。

結語

雖然現在軍事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超音速戰鬥機、洲際導彈等新式武器出現,但對於中國人而言,長城的歷史價值和紀念價值則更加重要。

長城的存在,既承載了5000年華夏文明的輝煌璀璨,也凝聚着中國人民衆志成城、百折不饒的民族精神。

由於平臺規則,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纔會被認定爲鐵粉。您如果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爲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