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減持美國國債速度加快 8月末餘額創14年來最低水平

中國減持美國國債速度加快,8月末餘額創14年來最低水平。(圖:Shuttrerstock)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中國在持續減持美國國債。8月末的餘額創出14年來的最低水平,目前下降速度正在加快。這被認爲是美國利率上升(債券價格下跌)的原因之一,市場試圖找出持有額減少的背景。一個強有力的說法認爲,背景是中國對人民幣的買入。

10月上旬,在美國長期利率觸及16年高點的背景下,美國投資公司阿波羅全球管理公司的經濟學家托爾斯坦·斯洛克(Torsten Slok)的一份資料在華爾街引發熱議。他表示,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在2013年達到峰值後減少,認爲「美國長期利率上升的背後或許存在中國的身影」。

美國財政部的數據顯示,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餘額截至8月降至8054億美元,比2013年大幅減少了4成。中國之前一直購買美國國債,作爲外匯儲備的投資對象。在海外投資者中,是僅次於日本的「大投資者」,如果中國變爲賣方,作爲利率上升的原因,在市場上很容易被察覺。

對於斯洛克的看法,也有很多不同觀點。有一種說法是,中國把美國國債的「存放地點」轉移到美國以外,實際上並沒有大量賣出。儘管如此,持有額減少之所以成爲話題,是因爲採取行動支撐人民幣匯率的影子若隱若現。

由於經濟增長放緩和債務的隱憂,中國遭遇大規模資本外流。美國高盛的推算顯示,9月份的外流規模達到750億美元,創出2016年以來的最高水平。人民幣的拋售壓力很大。

人民幣處於1美元兌7.3元這一2007年以來的低點附近。多家外國銀行的外匯交易員證實,「在十一長假前後,中國國有銀行似乎在拋售美元」。令人聯想到貨幣當局爲了抑制人民幣貶值,指示國有銀行賣出美元、買進人民幣,而銀行爲了確保資金而賣出了美國國債。

自2015年以來,人民幣匯率改革引發股市下跌和人民幣貶值,中國在匯率干預上花費了數千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有觀點認爲,這次爲了維持外匯儲備,讓國有銀作爲「代理人」來買入。

如實反映危機感的是中國人民銀行公佈的匯率「中間價」操作。9月中旬以後,中間價連續1個多月維持在1美元兌7.17元。與實際匯率的背離十分明顯,透露出誘導人民幣升值的意圖。

中間價與實際匯率的偏離從未如此巨大。中國只允許與中間價相比上下浮動2%,最近的中間價走勢讓人聯想到倒退回固定匯率制。

投機資金對「人民幣套利交易」顯示出興趣。這是一種借入利率因貨幣寬鬆而降低的人民幣,將其兌換成利率更高的貨幣來賺取利差的方法。可以說這是現在依然盛行的「日元套利」的人民幣版本。美國高盛等在向客戶建議以巴西里爾等南美貨幣進行投資。

由於投機資金通過賣出借來的人民幣來籌集其他貨幣,因此在套利交易擴大的過程中,容易出現人民幣貶值。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由於中國人民銀行的干預,形成了人民幣匯率穩定、投機資金可以放心賣出人民幣的局面。如果投機行爲膨脹,中國當局將不得不加大幹預力度以抑制人民幣貶值。這樣的推測也會聯想到拋售美國國債。

作爲當局購買美國國債的資本,中國的外匯儲備日趨難以增加。過去,鉅額的貿易順差也在背後推高了外匯儲備。但最近出口增長乏力,來自海外的投資也在減少。西方對中國的「去風險」導致的經濟關係斷裂將產生的影響將在今後展現。

如果中國對美國國債的減持不停止,將繼續作爲利率上升壓力而被意識到。這甚至有可能對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RB)的貨幣政策產生影響。由於美國利率是所有金融產品的價值評估的基礎,因此投資者不得不感到緊張。中國經濟的變化對金融市場來說已成爲一個意想不到的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