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駐瑞典大使:“一帶一路”倡議是中歐實現合作共贏的最佳選擇

人民網斯德哥爾摩5月1日電 (記者殷淼)近日,中國駐瑞典大使崔愛民應邀出席瑞典“一帶一路”研究所舉辦的“中歐合作的機遇與挑戰”網絡研討會並發表致辭,崔愛民表示,中歐作爲維護世界和平的兩大力量,深化交流合作有利於世界穩定和繁榮。面對諸多挑戰,堅持開放包容理念、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的“一帶一路”倡議超越傳統國際合作模式,是中歐化解分歧矛盾、實現合作共贏的最佳選擇。摘要如下:

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歐作爲維護世界和平的兩大力量、促進共同發展的兩大市場、推動人類進步的兩大文明,深化交流合作有利於世界穩定和繁榮。中歐都主張維護以聯合國爲核心的國際體系,都支持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都重視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發展,雙方發展目標相近,理念高度契合,產業優勢互補,沒有根本利益衝突,沒有地緣戰略矛盾,共同利益遠大於分歧,深化中歐務實合作具有巨大潛力。當前,中國經濟回升向好,大力推進高質量發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這爲中歐合作注入了新動力,提供了新機遇。雙方應緊抓契機,着力鞏固好傳統合作領域,積極探索綠色低碳、科技創新等新的合作領域,不斷做大利益蛋糕,更好地造福中歐人民。

誠然,中歐合作也面臨諸多挑戰。從外部環境看,世界進入新一輪動盪變革期,經濟復甦乏力,地緣政治局勢緊張,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逆流橫行。從認知層面看,中歐歷史文化背景不同,發展階段不同,彼此之間存在一定差異和分歧。一些歐洲國家和勢力不適應中國發展,抱有各種疑慮,甚至產生嚴重誤判。從具體做法看,一些歐洲國家和機構的內顧傾向明顯上升,在開展對華合作方面政治化、意識形態化、泛安全化的色彩越來越明顯,甚至以“去風險”爲名搞脫鉤斷鏈、以中國“產能過剩”爲由設貿易壁壘,啓動所謂的反補貼調查,以各種藉口無端打壓和限制中國企業。上述做法不僅干擾正常的市場公平競爭秩序,破壞雙方合作的良好氛圍,而且不利於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不符合中歐雙方的共同利益。我們應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把握中歐合作,放下成見,彌合分歧,齊心協力探討未來前進道路。

面對上述挑戰和問題,堅持開放包容理念、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的“一帶一路”倡議超越傳統國際合作模式,是中歐化解分歧矛盾、實現合作共贏的最佳選擇。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正式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十多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從無到有、蓬勃發展,爲中歐互利合作注入了強勁動力,取得了寬領域、全方位、多元化的豐碩成果。

政策溝通廣泛深入。在中歐高層的政治引領下,“一帶一路”作爲重要內容已寫入中國與歐盟以及英、法、德等國家的政府間聯合聲明。中國已就“一帶一路”建設與匈牙利、保加利亞、希臘、葡萄牙、瑞士等歐洲近30個國家簽署了諒解備忘錄、議定書、協議等不同形式的合作文件。越來越多的國家選擇加入“一帶一路”建設大家庭,搭乘中國快車更好實現本國發展。

設施聯通卓有成效。中歐班列通達歐洲25個國家的217個城市,已累計開行8.7萬列。中國時速200公里以上的高速動車組首次出口歐洲,爲匈塞鐵路提供更優質的運輸服務。希臘比雷埃夫斯港年貨物吞吐量增至500萬標箱以上,躍升爲歐洲第四大集裝箱港口。列日、盧森堡等成爲中歐陸路和航空貨運新樞紐,帶動中歐陸海空聯運快速發展。

貿易暢通提質升級。中歐互爲最重要的貿易伙伴,“一帶一路”則將兩大市場更加緊密聯結在一起。2023年中歐貨物貿易額高達7830億美元,平均每分鐘貿易往來接近150萬美元。中歐雙向投資存量超過2500億美元,雙方企業持續看好對方市場,90%以上的歐洲企業計劃將中國作爲投資目的地,超過八成中國企業計劃擴大在歐發展。

資金融通日益多元。中歐金融機構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包括瑞典在內的20個歐盟國家加入亞投行,中國加入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絲路基金與歐洲投資基金共同成立中歐共同投資基金。中歐資本市場互聯互通持續推進,努力構建長期、穩定、可持續、風險可控的投融資體系。

民心相通基礎穩固。雙方互辦文物展、圖書展、電影節、藝術節、音樂節以及文化年、旅遊年等活動,在城市建築、博物館美術館交流、文化遺產保護等領域加強合作。各種民間組織、智庫、媒體、青年交流更加深入,形成了多元互動、百花齊放的人文交流格局,有力增進了中歐人民互信與友誼。

展望未來,世界多極化的趨勢不會變,經濟全球化的大方向不會變,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也不會變,中歐共建“一帶一路”具有廣闊前景。我們將繼續高舉人類命運共同體旗幟,不斷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開放,將歐方作爲經貿合作的關鍵夥伴、科技合作的優先夥伴、產業鏈供應鏈合作的可信夥伴,加強政策溝通和理解互信,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更好實現市場、資本、技術優勢互補,推進傳統產業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爲中歐互利共贏賦能助力,不斷增進雙方人民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