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女頸部長無痛小腫塊 竟是扁桃腺癌

48歲婦女左頸部有一大小約3公分的扁桃腺癌,在接受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後,扁桃腺癌與頸部腫塊已消失。(澄清醫院提供/馮惠宜臺中傳真)

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耳鼻喉科醫師林奐宇表示,頸部出現不明腫塊的原因十分複雜,應即早就醫找出病因。(澄清醫院提供/馮惠宜臺中傳真)

一位48歲婦女,自已摸到左側頸部有一小小的腫塊,因無痛而不以爲意,沒想到一個月後感覺腫塊好像持續變大而求診,經全身正子攝影和切片檢驗確診是左側扁桃腺癌。澄清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林奐宇表示,頸部出現不明腫塊的原因十分複雜,應即早就醫找出病因。

這位婦女沒有無抽菸、喝酒、吃檳榔等習慣,在門診理學檢查除了發現此一大小約3公分的左頸部腫塊之外,無任何上消化呼吸道黏膜的病竈,進一步幫患者安排頭頸部超音波檢查合併細針抽吸,才發現是頸部淋巴轉移的癌症。

林奐宇表示,雖然知道是由淋巴轉移到左頸部,但到底是從何處轉來的最初癌部位,就有靠全身正子攝影來追尋,最後找到可疑的病竈

,經切片確診爲左側扁桃腺癌。患者在接受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後,扁桃腺癌與頸部腫塊已消失。目前無復發跡象,於醫院定期追蹤檢查。

扁桃腺癌好發於40歲以上的病人,通常與抽菸、酗酒等習慣有關,但也有不明原因罹癌。扁桃腺癌初期症狀大多不明顯,直到腫瘤侵犯到周圍組織,纔可能出現喉嚨腫痛的症狀。

林奐宇指出,頸部腫塊依發生的原因主要分爲三大類:發炎性、先天發育不良性、腫瘤性。其鑑別診斷可先針對年齡層來做初步的區分。年紀40歲以上的成人與老年人,一旦出現頸部腫塊則必須優先考慮是否潛藏有惡性腫瘤所致的頸部淋巴轉移。

他強調,隨着科技的進步,頸部超音波檢查可以說是醫師的另一隻手,在門診就診時及可同步檢查,再配合細針抽吸更能提高疾病診斷的準確度。而全身正子攝影更是提供癌症的精準部位及罹癌的期別,做爲精準治療的重要參據。

林奐宇提醒民衆,成人頸部腫塊越來越大、腫塊有消但沒有完全消失、聲音上的改變、吞嚥有困難或是疼痛、同側耳朵疼痛或是聽力異常等現象,是有潛藏惡性腫瘤的可能性,建議應該先找耳鼻喉科醫師做頭頸部詳細的檢查,先排除癌症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