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快過年了 該放棄清零思維了

中時社論

肆虐近2年的新冠疫情終於趨緩,除歐洲少數國家外,各國確診案例急速下滑,國內也幾無疫情。隨着疫苗覆蓋率穩定上升,病毒保護網漸趨綿密,現在應該思考如何進入後疫情時代,讓生活步調儘量迴歸常態,重振經濟與民生。明年春節是一個重要的起點,政府應該適當放寬檢疫規定,讓在外遊子都能便利地返鄉與家人團圓。

縮短隔離讓家人團圓

臺灣5月中疫情大爆發,但傳染逐漸獲得控制,9月中之後新增確診與死亡數經常掛零,少數確診者研判也是舊案。國際疫情同樣趨緩,即使最近又有些上升,但拜疫苗覆蓋增加之賜,死亡率大幅下降。日本更是爲疫情的「神秘消失」感到意外,有專家分析是病毒異變後的自我毀滅。事實上,今年全球以Delta變異株爲主流,Delta雖然傳染力較強,但並不增加重病與死亡率,隨着各國普遍施打疫苗,全世界也一步步走出了疫情陰影。

美國從8日開始,只要完整接種美國食藥局(FDA)或世衛(WHO)認可的疫苗,加上72小時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就可以入境免隔離。英國、泰國、澳洲等國均採類似開放措施。日本認可AZ、BNT與莫德納3種疫苗,完整接種的商務人士或勞工入境隔離縮短爲3天。先進國家接種率多已達9成上下,有些還開始追加第3劑,美國因爲始終有部分人口抗拒疫苗,至今完整接種率只有6成,但還是決定開放邊境管制,讓生活迴歸常態,經濟重拾活力。

當國際間轉爲以「開放、重啓」爲政策主軸時,臺灣卻還是抱着「封鎖、清零」的思維不放,原因當然是疫苗政策失當,國際採購不足且到貨量少,導致民衆接種率落後,旅行自由度不如其他國家,以致在彭博的全球防疫韌性排行榜落入後段班。靠着美、日等國的捐贈以及鴻海、臺積電與慈濟的義舉,臺灣才加快施打速度。目前第1劑超過7成5、第2劑也接近4成,平均1天約增加1%,依此速度推估,到年底應該可以讓第1劑達85%、第二劑破7成,前提是疫苗到貨量夠多。政府訂購的莫德納與AZ,至今還各有2、300萬劑沒到貨,鴻海等企業團體捐贈的1500萬則一直穩定到貨,評估應該可以填補上疫苗缺口。

指揮中心保守沒自信

衛福部長陳時中說今年底第2劑要打到8成有困難,但到了明年1月底農曆春節前,第2劑的覆蓋率就算不到8成也接近了。因此,指揮中心不妨更積極地思考,如何適度放寬限制,讓海外民衆能方便地返鄉與家人團聚。政府宣佈春節返鄉的檢疫從14天改爲10+4,在家人都完整打滿兩劑疫苗下,後4天可返家居檢。但指揮中心的思考,還是停留在疫情高峰期的狀態,因此堵之防之,而且目前確診與死亡雙雙加零的防疫佳績,讓指揮中心不希望一旦放寬管制,確診數又往上跳,之前「3+11」的漫天炮火又會襲來。

「3+11」時臺灣接種率仍低,民衆毫無防護極爲脆弱,邊界就必須嚴守。現在要思考的,不是如何繼續鎖國清零,而是如何放寬管制恢復生活。春節期間的管制措施,應該和後疫情時代更開放的防疫政策作整體思考,只要第2劑覆蓋率達到7、8成,「10+4」進一步放寬爲「7+7」亦無不可。這可以大幅降低返鄉民衆的經濟與時間耗損。而且,我們終究也要逐漸對國外旅客打開國門,初步可以依當地疫情給予不同程度的隔離管制,目標是有一天像美國一樣完整接種即免隔離,這對災情慘重的觀光業將是一大福音。

坦白說,當國人兩劑疫苗打好打滿後,便算是已經盡了人事,即使有突破性感染,也因爲疫苗能大幅降低重病與死亡率,不致對民衆健康造成太大威脅。今後全球會進入一個與病毒共存的時代。從此我們生活中有新冠病毒,但能以疫苗與公衛的手段,讓傷亡減少到可以忍受的程度,而社會運作與經濟民生則都重回正常步調。臺灣不能永遠鎖國,在各國紛紛開放時,臺灣漫長的隔離會對商務形成阻礙,不利於重振經濟與觀光交流。指揮中心必須用前瞻的眼光思考如何進入後疫情時代,這次春節假期,正是一個很好的新措施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