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專欄:範疇》爲何臺灣淪爲內縮的世界觀?

明明是依賴海緣才得以形成的豐富基因庫,卻演化不出拓展性的海洋世界觀,而淪落至內縮內鬥的世界觀?這,或許纔是臺灣主體性論述的關鍵問題;圖爲臺北街頭。(中央社)

達爾文的理論至今不衰,就是因爲他看出了物種的提升需要演化,而演化的最大驅動力量就是混交,越頻繁的混交就越有可能產生適應環境的突變。生物界如是,人的社會也如是。

用演化論來看,世界最成功的混交共和國,就是靠移民起家的美國。美國因大量混交血緣和文化而成其大,相對來看,日本因拒絕混交而走向萎縮,臺灣則因實爲混交但心理上拒絕承認而成其小氣。臺灣沒能比現在偉大,其實是因爲心理障礙、文化障礙,而不是演化條件上的障礙。

今天我們知道了,所謂的「血緣」不過是市井用語,真正的奧秘在「基因」。兩個人,一個來自北極一個來自南極,極可能在「血緣」上絲毫找不到一絲共同線索,然則實際上這兩人在基因上卻有着99%的共同性。兩個來自天南地北的男女,只要混交了,基因上那1%甚至0.01%的差異,就可能激盪演化出原先並不存在這兩人身上的外貌、性格、才智上的變異。

臺灣,是一個高度混交的國度。用通俗語言形容,臺灣至少具有如下的混交:原民部落之間的混交、臺灣原民與南島和太平洋島嶼原民的混交、原西(班牙)混交、原葡(萄牙)混交、原荷(蘭)混交、漢原混交、漢漢混交、漢日混交…。臺灣雖是個孤島,但由於海緣因素,混交的歷程並不亞於歐洲大陸或亞洲大陸,完全不缺乏基因交換的演化機會。

以上「漢漢混交」一詞需要說明一下。皆稱爲「漢」,何來混交?事實上,「漢人」這個概念和「西方人」這個概念的糊塗程度差不多。東亞大地上,南有數百、數千甚至數萬個經過無數個千年而成的族羣,含混通稱爲「百越」,北邊同樣有數百、數千甚至數萬個經過無數個千年而成的族羣,通稱爲「胡人」,那西邊呢?東邊呢?我有一位朋友,母親是上海人,父親是北京人,這是南方百越和北方胡人的產物,但他們及後代在通俗語言上都是「漢人」,這就是「漢漢混交」的例子。那麼,一個世世代代居住在高雄的男子,和一位世世代代居住在臺北的女子結婚生子,該怎麼稱呼呢?

1945~1952年,200餘萬人口從東亞大地上避難至臺灣,哇,這下更熱鬧了,雖然這200餘萬人大多數也都自稱爲「漢人」,但事實上可說是百越後代和胡人後代的大集合。他們加入了原先存在臺灣的原原、原南、原太、原西、原葡、原荷、原漢、漢漢的混交生態中。

以上這3段文字,若讓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基因學家來描繪,可能幾十本書都寫不完,但我們500字就一筆交代過去了,真正是無奈的事,只能求個大概念了。但我希望,讀者們腦子裡能夠形成一張圖像,那就是臺灣雖小,雖爲一孤島,但是由於海緣因素,形成了一個極爲豐富的混交基因庫。

照理來講,臺灣應該比今天偉大多了、聰明多了,因爲豐富的基因庫帶來的演化可能性是極爲巨大的。但是,臺灣雖然具有幾乎相當於半個地球的基因來源,卻沒有成爲一個更偉大、更聰明的地方。或許是臺灣擁有豐富基因的時間太短,演化的層次還不夠,但時間不是唯一的因素,另外還有一個非基因、非時間的因素,那就是歷史上臺灣人的世界觀被限縮了。打個比方,一個聰明的嬰兒若被放到一個封閉的罈子裡,即使他有愛因斯坦的資質,他也演化不出一個愛因斯坦。

那麼,今天的臺灣人可以自由進出這個島嶼,人人都有手機可以接觸全世界的信息,其世界觀應該就可以提升到足以匹配這豐富基因庫的水平了。但,卻又不然,這是爲什麼呢?只能用泰國人養大象的例子來解釋了。在大象小的時候,你把它用繩子栓在樹上,它掙不脫,日久天長之後,即使大象可以輕易推倒樹,象夫只需要在它的脖子上繫上一條空蕩蕩的繩子,大象就不敢亂動了。這是心理學的問題,不是物理學的問題。

我們該問的是,那條栓在臺灣社會心理上的「繩子」是什麼?哪些因素使得臺灣這個豐富的基因庫,竟然產生不出相對應的演化進步?明明是依賴海緣才得以形成的豐富基因庫,卻演化不出拓展性的海洋世界觀,而淪落至內縮內鬥的世界觀?這,或許纔是臺灣主體性論述的關鍵問題。

(作者爲戰略顧問公司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