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軒/放任假新聞 傷害了言論自由

假新聞內容真假假,讓閱聽衆難以辨別。(圖/達志意圖

「假新聞」這三個字,不誇張的說,近年來主宰着世界的發展。2016年的美國總統大選東歐國家產出的「假新聞」,被認爲是最後助川普當選的「幕後功臣」,而近年來以衝高流量及點閱率爲目的,每每將文章冠以聳動標題吸引大家目光的「內容農場網站

「假新聞」更被視爲是這一些不實訊息的重要來源,而這一些網站背後,多半藏着外國勢力意圖操控他國國內輿論,以遂行其政治目的的動機,因此,包含美國在內,所有國家都對假新聞抱持着戒慎恐懼的心理,當然,如何可以遏止這些「垃圾訊息」到處流竄,更是各國政府頭痛問題

關於這個問題,臺灣自然也不能倖免於難,日前一張滿地香蕉照片,搭上今年因梅雨季遲到,產量過剩導致價格崩跌的香蕉價格,頓時被描繪成政府無能,農民淌血的八點檔劇情,然而細究那張照片的來源,竟然是2007年公共電視的新聞專題報導,而產地雖然價格不好,要說政府什麼事都沒做,倒也不對,但這樣的訊息確實影響了人民對於政府的信賴,也傷害了本來已經低迷的香蕉價格,讓社會更加混亂,或許這正是當初釋放此一訊息的團體之動機。

事實上,假新聞之所以難防,主要有幾個關鍵。第一,假新聞並非其內容都是「假」的,實際上多的是「真真假假」的類型,例如上述的滿地香蕉照片,畫面中的景象確實是有發生過的,至於香蕉價格低迷,也完全是現實狀況,然而將這兩者時間上完全不同的「真實」結合起來,就變成所謂的「假新聞」。

再者,假新聞多半配合著聳動的標題與圖片,而根據統計,現代人使用手機等行動裝置閱讀一則訊息,平均只花57秒,這意味者假新聞是有經過特別設計,讓閱聽人的眼睛先被標題或圖片抓住,然後利用短時間內無法思考訊息真假的特點,讓閱聽人信以爲真,進而分享出去,像這樣的「病毒行銷」模式,政府無論再出多少新聞稿,花多少時間開記者會,都很難完全阻擋。

最後,網路特性讓所有的「國界」消失,所有看似「境內」的訊息,其實追查起來,來源可能都是在「境外」,並且利用VPN或是跳板方式發送,除非政府有辦法阻絕所有網路連線,否則這些假新聞還是可以利用各種不同管道傳送。

故而從上述假新聞的特性就可以瞭解到,想要用「圍堵」的方式防止假新聞的傳播,基本上是徒勞無功的,我們沒有辦法干涉人民接觸網路任何訊息的自由,也沒有辦法預先對人民要發送的訊息進行內容審查,否則我們就跟中國沒有兩樣了。

而立法禁止假新聞的散佈,實際是把社會秩序維護法針對實體上散播謠言造成社會恐慌的概念,類推到網路世界,然而這的確是要仔細拿捏分寸的,因爲一個不小心,政府就會踩到箝制言論自由的紅線,恐怕有違反憲法中法律保留原則之虞

這樣看來,我們似乎只能眼睜睜看着假新聞每天在你我眼前亂竄了?其實也沒有這麼悲觀,原則上,政府跳下去管理,只會惹的一身腥,不如讓「自律」的效益最大化,例如現在兩大訊息平臺,Google跟Facebook,已經與衆多網路社羣組成的「事實查覈中心」合作,提供使用者在閱讀訊息時,方便快速的瞭解這則訊息的真僞,而政府可以做的,就是讓這些機制運作得更爲順利。

以臺灣來說,像G0V的網路社羣,一直都跟政府的資訊相關部會有合作的機制,在處理近期的假新聞事件上,或許政府可以考慮走向「公民協力」的方式,由民間自力提出避免假新聞傳播的機制,政府只要負責後勤支援即可,另一方面,政府也應該增強自己在網路時代的輿論應對能力,「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這句話剛好也適用於此。

我們沒有辦法阻止,就只好讓自己變快,在訊息還未廣泛傳播前,就讓澄清的訊息開始推送,讓兩者在網路上彼此競爭,久了之後,人民自然會開始發現真假訊息的差別。

言論自由確實是很重要的,這一點沒有人可以否認,而假新聞的現象如果不處理,其實最後將會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網路上幾乎沒有真實訊息生存的空間,這最終傷害的,正好就是我們現在掛在嘴上的「言論自由」。

好文推薦

周立軒/有法律規範 你才能呼吸着「自由」的空氣

周立軒/用電的問題其實就是取捨的問題

周立軒/二二八非政治提款機 是臺灣前進的關鍵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周立軒,從學術界踏入政治圈的七年級生,期許自己能用文字改變一點世界運轉的速度。本文不代表公司立場。88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