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脈瓣膜狹窄 長輩別輕忽

「新光醫療展健康達人講座」新光醫院心臟外科醫師陳彥仰主講「淺談主動脈瓣狹窄」,民衆獲益良多。(鄭博仁攝)

主動脈瓣膜狹窄常見於老年人口的退化性疾病,新光醫院心臟外科醫師陳彥仰指出,臺灣70歲以上族羣每10人就有1人,但不一定要動手術治療,可透過藥物控制,且隨着科技進步,發展出經導管瓣膜置換術,不必承受高風險手術,但最重要是制定終身計劃讓醫療團體做專業評估。

陳彥仰表示,主動脈瓣膜狹窄最常見原因是年紀大退化,瓣膜逐漸鈣化增厚而發生狹窄,70歲以上族羣每10人就1人,還有一部分人是先天性結構異常,正常主動脈瓣膜有3片瓣膜,先天性瓣膜較小或兩瓣連在一起,這類病人在初期沒症狀,但結構不一樣而退化較快,5、60歲出現症狀。

「主動脈瓣」是心臟中負責將身體所需的血液量運送至各部位,陳彥仰表示,一旦瓣膜開口狹窄,心臟必須花更大力氣輸送血液,因此會出現胸悶、胸痛,若血液輸送不出去到器官或腦袋,可能就會昏倒,若心臟出力到最後受不了甚至會有心臟衰竭或肺水腫等症狀。

陳彥仰說,檢查主動脈瓣膜狹窄簡單方式就是聽心音,但仍要透過心臟超音波評估狹窄的程度。主動脈瓣狹窄不一定非要手術,就算到嚴重程度但沒症狀,可用藥物控制,唯一需要手術治療是嚴重狹窄加上有症狀,或超音波顯示心臟功能下降,就要動開胸手術,置換成人工瓣膜。

陳彥仰提到,不同於傳統開胸手術,現在有最新治療方式採取「經導管主動脈瓣植入」手術方法,風險較低且傷口較小,但仍要視病人年紀、身體狀況、生活型態等,制定終身計劃讓醫療團隊做專業評估,一個醫師不會知道所有事情,無法幫所有事情都設想周到,需要整個團隊才能照顧好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