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拚創新! 劉仲明:工研院將與清、交合作新型態校園

▲工研院院長劉仲明接受《ETtoday東森新聞雲》專訪。(圖/記者徐文彬攝)

記者林信男/專訪

爲促進創新前瞻技術發展,工研院將深化與學術界的合作。工研院院長劉仲明表示,未來希望把工研院光復院區規劃成「新型態校園」,讓清華交通大學教授帶領研究團隊,直接進入院區,參與前瞻技術研發計劃,盼有效提升臺灣的創新創業能量,縮短學用落差。

工研院近20多年來,致力發展前瞻創新技術。劉仲明日前接受《ETtoday東森新聞雲》專訪時指出,跟隨他人很容易,但要從跟隨者變成創新者,就很困難了,不過工研院仍秉持一股傻勁,努力做下去。

既然想朝創新、前瞻方向走,自然要更注重與學術界的鏈結。劉仲明說,20、30年前,有些大學教授認爲,與工研院合作一些只能當「跟隨者」的研究計劃,很難寫出可登上一流期刊論文,大多興趣缺缺,「因爲不是那麼創新」;不過近10年來,在工研院不斷研發創新技術的情況下,與學界的合作,也日益頻繁

工研院在2014年,將可防止電池爆炸的高安全性電池材料STOBA,專屬授權日本三井化學,而三井化學也承諾,會在臺灣設廠。劉仲明強調,當時就是透過和臺大、清大、臺科大等多所大學的教授合作,讓工研院有效掌握創新技術,並深化與學界的鏈結。

▲劉仲明認爲,工研院必須進一步深化與學術界的合作。(圖/記者徐文彬攝)

良好的合作經驗,激發了劉仲明進一步與學術圈合作的構想。他透露,近期將在董事會中提案,把鄰近清華與交通大學的工研院光復院區,經營成「新形態校園」,讓來自清大、交大的教授及研究團隊,進入光復院區,從事工研院的前瞻技術研發計劃,「有別於我們現在委託學校做前瞻計劃,未來可能一些研究生,也可參與我們既有的計劃。」

舉例,若工研院自行研發機器人,會把重點放在製造型機器人,但市場尚未成熟的服務型機器人,工研院態度會較爲保守,這方面就可與學界合作,由工研院規劃技術平臺,和學界一起進行研發,「有些主管也說這個模式滿exciting!」劉仲明強調,「新形態校園」有助縮短產學落差,爲臺灣注入更多創新創業能量。

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極具創意的年輕助理教授,爲了升等,努力發表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論文,卻不願花時間業界或工研院等財團法人機構合作。對於這種現象,劉仲明認爲,教授參與「新形態校園」的計劃,還是有機會發表論文,希望學校方面能建立相關配套措施,讓升等考量更多元。

▼劉仲明接受《ETtoday東森新聞雲》專訪。(影片/東森新聞雲影音部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