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半導體去臺化是真或假議題?

去臺化最早系從半導體的角度出發,新冠疫情期間,各國擔心汽車晶片不足影響本國汽車生產,後來則擔心臺灣制晶片爲中國所用,影響美國在國防、軍事上的領先。因此,所以我們先從半導體領域探討會不會對臺灣造成衝擊。

就半導體而言,短期會有影響但長期不太容易去臺化。臺灣目前半導體代工的高階產能佔全球比重高達近70%,根據估計,在未來五年內至多隻會降到65%左右,臺灣掌握高階製程產能的趨勢不會改變。加上臺灣以下的幾個優勢,去臺化其實不容易實現:

一、龐大的規模經濟障礙:現在高階製程的晶圓廠動不動幾百億美元,加上必須不斷投資以更新制程,如果不是握有穩定訂單的廠商不敢大幅投資。真正有競爭實力者還是臺積電、三星、英特爾。

二、臺灣供應鏈的完整、羣聚的綿密都不是其他國家在短期內趕得上的。

三、客戶的信任及國家全力的支持,也是其他國家政府做不到的。

四、臺積電、聯電本身有衆多的矽智財,可以協助代工客戶補足智財權的不足,加快產品的上市。

五、臺灣的工程師可以採取三班制,使設備、機臺不停工,這效率是其他國家難以比擬的。

六、臺灣半導體的營業秘密保護法相當綿密,也構築了不少後進的國家進行晶圓代工,不易跨越技術的障礙。

以上種種的優勢,都是去臺化短期有點威脅,但中長期不容易兌現。

不過,短期內去臺化的論點可能對臺灣造成的影響包括:風險考量使外人投資的減少、短期內晶片自主生產的威脅,以及外國客戶除了中國之外,還要求臺灣以外的代工基地。

2022年〈國際經貿投資風險〉(BERI)的第三次調查,就指出臺灣這一次的整體風險高於第二次,第二次爲第六名,第三次掉至14名。其中最主要的變化在於政治風險,由過去的34名退步至42名,背後原因在於兩岸緊張帶來的軍事演習及地緣政治的風險。臺灣在營運、外匯儲備及匯率波動的指標上,臺灣均在亞洲名列前茅而沒有太大的問題。

至於如何因應去臺化的論調及威脅呢?臺灣不能只靠美國的幫助、善意來化解威脅,自己要有一套更大格局的因應策略,筆者建議如下:

一、政府有必要從勞保、勞退、國發基金、外匯存底撥出一小部分成立大基金,爲未來產業政策預做規劃:此一基金用於加強半導體上下游(包括上游的材料、下游的設備等)的投資,同時投入第三代、第四代半導體的相關研發,使臺灣半導體的縱深加強、多元化產品增加,降低過度依賴晶圓代工的風險。

二、透過基金加強半導體技術的市場應用,並尋求和其他產業的鏈結:例如晶片可以用到農業的無人機施肥,可以應用至機器人進行智慧製造,也可以導入醫療器材,發展達文西手臂等。如此使臺灣的產業更多元化,競爭力更厚實,也不用擔心產業M型化的問題。

三、隨着去臺化的威脅,臺灣在生產基地、市場上也有應該有個備援基地(second source):除了新南向投資之外,新東向也是廠商可以考慮的投資方向。新東向的投資,除了臨近墨西哥等拉丁美洲的生產基地之外,對美國進行高科技投資也是可以考慮的選項。

除了半導體之外,生技疫苗、汽車電子化、機器人、AI、5G相關的前瞻投資都很重要。而此時的投資不再只是生產合作、供應鏈的接軌,而是包括技術、人才、商業模式、智財權的接軌,甚至臺美可以建立生態系,有計劃地引進美國的投資、技術、人才、商業模式,使臺灣得以善用美國的資源繼續升級轉型。而隨着臺美之間的接軌愈深厚、愈多元,臺灣被去臺化的機率就越低。

在市場方面,爲了降低對中國市場依賴,開發美國市場也是一個方向。透過以往大貿易商的模式,在美國建立推廣臺灣產品的觀摩中心,例如在亞利桑那成立半導體及相關周邊配備、零件、產品供應鏈的展示中心。在美國汽車城的底特律建立汽車零組件的展示中心,在美國生技重鎮的紐約、波士頓建立臺灣生技產品的展示基地。

當然,在美國投資需要經費,所以臺灣廠商可規劃在美國掛牌,使臺灣廠商能夠善用美國的資本市場,壯大臺灣的產業。如果臺美之間資本直接相連,兩地的資金可以更透通,臺灣的安全保障也就更加深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