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從市場驗證談地方創生髮展關鍵

鮮乳坊與家樂福文教基金會合作,解決酪農困境又能發展茁壯。圖/本報資料照片

隨着社會與經濟發展的演進,臺灣面臨少子化且青壯人口過度集中在大都市,都市的磁吸效應,讓大量人口在都市生活與就業,造成鄉鎮人口不停流失,終至面臨消失危機,爲扭轉日益嚴重的人口失衡問題,2019年行政院宣佈爲「地方創生元年」,推動國安層級的「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劃」,希冀解決少子化、高齡化,及人口過度集中六都等人口失衡危機。

地方創生至今已推動約莫3年時間,各地如火如荼的展開地方創生活動,如雨後春筍般的崛起,然而地方創生事業發展的SOP或方程式應該是什麼?卻仍莫衷一是,各自定義與解讀,但至少有一個核心精神是大家都認同,就是日本地方創生專家木下齊先生提到:「地方創生不能一直依賴政府補助,如果不能以正常的市場模式永續經營及創造利潤,就不能算是地方創生」。

的確,很多地方創生團隊在做的事情,都是因爲看到地方的不足或問題面向,爲了解決地方發展的各種問題,而想出對應的解決模式,但是做好事不一定會賺錢,可是賺錢來做好事卻比較能夠永續發展,也纔有可能持續帶動地方的經濟與發展,終致吸引更多的人口迴流,在地方安身立命,也就是木下齊先生所提到的概念。

然而,多數投入地方創生的團隊規模小,且資源少,提出解決地方痛點的商業模式大多都未經市場的驗證其可行性,僅停留在團隊的熱血與初衷規劃,因此,進行地方創生的關鍵是必須通過市場的驗證,讓商業模式可以存活且壯大,不能只是單打獨鬥,要進行多元的夥伴關係鏈結,包含圍繞這個商業模式串接可能的利害關係人,如商會、地方企業、大學、研究機構、金融機構等,靠衆人的力量,一起解決地方發展問題,透過與這些利害關係人的合作,不僅可以有更多的資源,另外,最重要的是這些人同時也是驗證這個商業模式是否可行的重要關鍵。

以下舉兩個例子說明,鮮乳坊致力於解決地方酪農面臨的困境,顛覆乳業不公平交易與食安問題,讓酪農能安心生產高品質牛乳,也讓消費者喝到單純無過多添加物的牛奶,但這樣商業模式與訴求,仍然需要經過市場的檢驗,因此,鮮乳坊與家樂福文教基金會合作,上架鮮乳到家樂福通路,直接面對消費者,透過家樂福通路的協助,反饋相關建議,全面提升鮮乳坊的產品品質,甚至是外包裝等,讓這樣解決地方酪農問題的商業模式可以持續茁壯成長。此外,鮮乳坊也與非典型的通路合作(如補習班、藥局、健身房、玩具店等),在這些合作伙伴中驗證與精進自己商業模式的可行性。

另外一個例子是在花蓮的洄游吧,以「食魚教育」及「海洋永續」爲核心,希望可以提升民衆對於海洋文化的認知,不僅僅只是會吃海鮮,更可以瞭解如何永續運用海洋資源,因此,洄游吧透過與統一超商好鄰居文教基金會合作,不僅販售永續海鮮真空冷凍漁獲,更同時在超商門市進行食魚教育,推廣永續海洋文化。

上述案例讓我們瞭解,地方創生必須要有賴以維生的商業模式,以及鏈結多元合作伙伴關係,纔有辦法賺錢做好事,地方的痛點也才能逐步解決,進而帶起正向的循環,最終形成生態系,讓生態系成員的利益目標,與地方發展利益目標一致,達到共生且共享利益,纔是能帶動地方重生的關鍵。

地方創生推動已歷三年,投入地方創生的團隊應進一步思考如何將地創事業的商業模式,透過與大型通路企業(如家樂福、統一超商、全聯等)或其他多元利害關係人的合作,將產品或商業模式推向市場進行驗證,「找對通路、賣出去」,纔是最重要的關鍵。有時候團隊想法很好,但是卻沒有可永續支撐的商模,表示這樣的地方創生內容是必須要調整與修正,唯有建立這樣的意識,才能逐步找到支撐地方正向循環的機會,進一步擴大成爲地方產業生態系的可能性,成爲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