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外交是內政的延長

實際上,外交爲內政的延長,相對於大陸至少表面之穩定,中央與地方、政府與民間、官商之和諧局面,世界經濟第二大之相對比較優勢,臺灣仍在統獨之爭、黨派之爭、經濟停滯不前,更位居四小龍之後,顯然應爲邦交國投入大陸懷抱之推力之一,或爲以往(1、20年前)未曾顯現過之深層的關鍵因素。

因此,外交的重挫或可迴歸到原點,亦即兩岸關係,甚至國內之政經社發展上。其務實的做法則爲避開統獨之爭,一切以改善人民生活及社會福祉爲依歸。具體做法則是從人民食衣住行育樂,甚至健美心着手。以食爲例,最基本的食安都做不好,最終結果是政府在健保的鉅額透支與虧損,更賠上全民之健康、家庭之幸福。擴而言之,臺灣之外食文化,各種飲料店林立,未符健康衛生標準之飲食習性,都應該從根救起。僅此一項就是政府無可旁貸之責。

服飾方面,臺灣已有完整的產業鏈,甚至已引入循環經濟,研究開發環保材質,並進軍國際。實際上,尚未普及化,包括功(機)能性布料等。應擴大應用面,朝物美價廉造福國人,且可走上國際投資與合作;而與綠色概念結合並更細緻化,無疑是必走捷徑。

在住的方面,面對天災人禍(地震、水、火災害),於建材等之安全要求,進而整體環境需求(如都更獎勵、交通建設之配合等),如同行善與孝順應及時爲之。政府應急人民所急,先憂人民之憂。行的方面,除具前瞻性之產業發展(交通工具與運輸系統),對人民生活面臨之問題,含汽機車與行人殘障人士之權益等,皆須有所保障。在教育與娛樂休閒方面,問題更是層出不窮,應窮其問題發生根源,既要治標更要治本,期能預防重於治療(救災)。 臺灣人大部分是能吃苦耐勞也有慈悲心,對國家社會雖無5、60年代之危機意識,但在捍衛自己家庭羣族之權益,可凝聚建設國家更完美之共識;惟政治紛擾、資源誤用或分配不均,各方應捐棄成見,一切應以改善生活環境提升精神品質爲標的,一旦臺灣形成猶如區塊鏈之完美鏈結,必爲各國所稱羨,屆時也可爲強勢中國各省區之學習典範。不過,種種皆須政府與民間及各行各業之配合,其中政府應居關鍵地位。最後在總統負責兩岸、外交、國防分工情況下,行政院是否能負起本文所倡另類思維,不只開源更需節流或錢須花在刀口上;另也可考慮運用科技達成極致化的執行力。不知論者以爲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