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中國打噴嚏,亞洲就感冒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各國觀光業正遭受最直接的衝擊,連士林夜市人潮都寥寥無幾。圖/本報資料照片

新冠肺炎疫情爲中國亞洲其他經濟體帶來嚴峻經濟挑戰,就疫情帶來的經濟挑戰而言,有四個明顯可辨的傳遞機制:1) 對旅遊業的直接衝擊;2) 供應鏈受到的嚴重干擾;3) 外需因中國增長放緩而轉弱;4) 新冠病毒帶來的不確定性大,使得企業和消費者信心下滑。

旅遊業正遭受最直接且最嚴重的衝擊。中國已暫停旅遊團服務,其他經濟體也對中國旅客及與受疫情影響地區的旅客實施相關限制,如新加坡政府禁止所有中國旅客及近期到過中國的旅客入境

中國大陸以外的地區,香港澳門最直接受旅遊業重挫的影響。大陸游客佔兩地區總遊客數量的70%左右。暫停大陸游客自由行和旅遊團將導致到訪兩地的遊客數量急劇下跌。此外,澳門還暫停了賭場服務;香港的航空公司也大幅削減至大陸的航班數。高頻資料也顯示,大陸游客數在旅行禁令實施後降至紀錄低點

我們預計這種情況將持續,直到疫情控制形勢更加明朗。零售、餐飲飯店及其他消費服務業可能受創最重。就亞洲而言,中國遊客驟減對泰國經濟打擊可能是最大的,因爲泰國約10%的GDP都來自旅遊業,且該國遊客逾25%都來自中國大陸。

旅遊業遭受的衝擊不太可能僅僅來自於中國遊客,傳染風險也導致非中國相關旅遊業大幅下挫,作爲國際旅遊樞紐的新加坡可能也會遭受重創。其他對旅遊業依賴較重的經濟體,如菲律賓和越南等,均將面臨嚴峻考驗

北亞經濟體則可能因爲供應鏈被中斷而面臨更多生產面的問題。韓國臺灣都是中國大陸排名前段的交易夥伴,而停產局面已擴大至中國大陸的大多數主要生產地,臺灣和韓國的科技供應鏈均出現嚴重中斷。

由於下游停產,北亞的很多上游元件供應商,尤其在消費性電子產業,均已開始下調其第一季度出貨量的預期。除目前的停產外,我們也看到新產品發佈推遲將帶來進一步風險。

2020年預計是5G元年,而鑑於新冠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生產商想要安排大規模的產品發佈可能較困難。消費性電子產業最重要的年度盛事之一—2020世界行動通訊大會(MWC)也已因疫情之下的健康擔憂而取消。

此外,疫情也衝擊消費者的收入,可能會削弱消費者的彈性消費意願,導致消費者的一些購買推遲、甚至是永久喪失。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品生產地,而其作爲世界其他地區生產材料的供給國的市場佔比也顯著提升。例如,中國在全球汽車零件出口市場中的佔比已從2003年非典(SARS)時期的1%升至目前的8%。

從亞洲範圍來看,中國作爲上游汽車零件供給國的重要性可能明顯更大。韓國第一大汽車製造商現代汽車報告稱,因受中國相關的零件緊缺影響,其韓國蔚山工廠已停產。同樣地,另一家全球頂尖的汽車製造商—日產汽車也宣佈暫停其在日本福岡工廠生產。從全球來看,中國也是大宗商品購買國,中國的生產損失正爲澳洲等大宗商品出口國的出貨量帶來下行壓力。

對於部分領域而言卻是新機會。雖然新冠疫情對所有行業帶來負面衝擊,但有些新形式的經濟活動處於更好地位,能獲得主動權。線上活動正藉機搶佔線下活動的市場佔有率。有些外資跨境電商平臺提供健康防護類商品,因此提高在中國的知名度。話雖如此,從宏觀層面來看,線上活動的增長不太可能彌補線下活動的損失。

我們認爲新冠疫情對亞洲經濟體的衝擊更可能是暫時性的。根據過往SARS和韓國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疫情經驗,一旦疫情受到控制,旅遊業往往會快速復甦。如果疫情及時得到控制、或是生產商轉向替代性選擇,那麼供應鏈遭受的干擾可能消散。我們預計中國經濟將在疫情過後反彈,使得其他經濟體的外需復甦。不過,復甦速度可能依特質因素(如經濟體本身經濟週期起點)而不同。對於香港這樣的經濟體而言,因其起點較弱,復甦的挑戰性可能明顯更大。對於韓國,得益於科技週期上行及大規模財政擴張,疫情過後的復甦可能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