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亞雄》蘇花坍方 解藥在海運

雖然交通部慢半拍祭出海運輸運措施,但兩艘客貨輪幾航次的運能還真讓人驚豔,驚覺臺北到花蓮最寬敞的路是藍色公路,爲什麼之前不妥善利用?設若交通部、花蓮鄉親因這一次海運紓困解決了「給花蓮人一條安全回家的路」的迷思,這一次窘困花蓮的「難民」代價就值得。

蘇花公路從來與「安全」沾不上邊,實在是必須遷就客觀的峭壁、懸崖,頂多是稍微減緩山形的驟上急降而已。最根本的問題是客觀環境容受力太差,地質結構碎裂,地震好發,又是東半部多雨區,當雨水滲入頁岩間隙,山體崩坍就再合理也不過。

蘇花高、蘇花改的爭議若能掙脫,才能真正嘉惠花蓮鄉親。蘇花改可預見改變花蓮聯外道路的作用不大;花東鐵路雙軌及電氣化,以輪軌運輸取代公路改善可期待效果,但問題是改善主要受益區域是花東段,臺北至花蓮因環境條件不佳,提速、增運量的貢獻有限。

藍色公路、海運的重新登場讓大家眼睛一亮,民衆不解之前蘇花高爭議時,宣傳花蓮藍色公路爲「海上高鐵」,爲何後來凍結了海運運具?只有在極少數特殊陸路中斷時才請出海運,更不成爲花蓮的特殊運具。

著名臨海城市不乏有渡輪作爲常態運具。舊金山到柏克萊、瑞奇蒙跨舊金山灣隔海相望,有橋樑可通,但渡輪卻是在地居民經常利用的運具;香港本島、九龍許多渡輪路線,賣點除了交通,還有維多利亞港海景。我們基隆至花蓮、蘇澳至花蓮若海上開航,清水斷崖、賞鯨的賣點必定更勝於前述城市。

更關鍵的是,不管蘇花或蘇花改,恐怕也沒有太多安全的改善餘地,實在是先天體質不佳。這麼多年公路單位雖盡心搶修、養護,但也就是修修補補,搶時間是第一要務:貼膏藥式的擦粉搶通,雨一下,立刻原形畢露。

蘇花公路的問題是過去將就地形開路,其後天災也僅將就維修,從來不曾仔細思考蘇花公路的環境承載;端午節連假前的小雨,竟造成這麼嚴重的外部成本耗損,不能再不正視這個話題。

藍色公路登場,讓大家見識到花蓮最寬闊的大路是海洋,這樣的天賦,怎麼可以不善加利用?陸路有其客觀侷限,得靠海洋尋回正途。

(作者爲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