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動手灌食 胃造瘻告別鼻胃管

進行胃造瘻後可自己動手灌食,提升生活品質並降低併發症產生。(陳淑娥攝)

蔡鬆茂醫師檢查胃造瘻裝置情形。(陳淑娥攝)

55歲林先生11年前確診罹患鼻咽癌3期,追踨情況良好,但放射治療造成吞嚥困難,進食過程中不斷嗆到,反覆感染、發燒再發展肺炎,隨着進食量愈來愈少狂瘦,最終進行胃造瘻後自己動手灌食,提升生活品質並降低併發症產生。

臺中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蔡鬆茂醫師表示,當病人吞嚥困難,透過鼻胃管提供必要營養是普遍的醫療措施,但針對灌食達6個月以上的病人,可以將胃造瘻納入另一種選擇。

蔡鬆茂說,「經皮內視鏡胃造口(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是國人所稱的「胃造瘻」,歐美國家於1980年開始推展,藉由內視鏡協助下作腹部定位及胃造瘻管置入,大部分病人僅需皮膚局部麻醉傷口僅有約1至1.5公分左右,大幅減少外科手術胃造口的麻醉及手術風險

他指出,內視鏡胃造瘻手術,在輕度鎮靜下無痛執行,一體成形管子,分爲0.6至0.8公分的管徑,大一點的可以灌蔬菜汁或稀的粥、精力湯。林先生呼籲有一樣困擾的病友儘早做胃造瘻手術,不要等到營養沒吸收,連肺都壞了纔想做,萬一肺部受損只剩70%的功能,那就得不償失。

蔡鬆茂補充說,有些病人不適合內科胃造瘻口,包括胃腹曾做過手術、結構有改變或是胃附近的腸子沾黏,還有食道咽喉腫瘤太大堵住通道,透過內視鏡有難度或有腹水等情形,由相輔相成的外科團隊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