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谷論壇》外省人莫忘孫文民族主義的真諦(陳復)

這二十年來,從臺灣內部到全球各國,因民族矛盾而產生的衝突並沒有絲毫緩解的跡象,反而正在越演越烈,在臺灣社會內,獨派政黨持續借由煽動該族羣的自保意識在選舉中得利。(圖/Microsoft Copilot AI生成)

常聽見有人說:「現在都已經什麼年代了,大家早就不分彼此,還要談什麼族羣意識?」我做爲外省人,本來覺得這種說法理所當然,後來終於驚覺:現實發展根本不是如此,這只是外省族羣一廂情願的幻想而已。這二十年來,從臺灣內部到全球各國,因民族矛盾而產生的衝突並沒有絲毫緩解的跡象,反而正在越演越烈,在臺灣社會內,由於閩南族羣居於絕對多數,獨派政黨持續借由煽動該族羣的自保意識在選舉中得利,反而強調「族羣不分彼此」的人往往多數來自於外省族羣。閩南族羣中,只有對中華文化尚有溫情與敬意的人會接受這種論點,但有相當比例的閩南人常會因民粹的理由而投票給其支持的候選人(譬如基於「臺灣人就要支持臺灣」這種極其簡化的說法),最終前面的說法反而只有帶來外省族羣瀕臨土崩瓦解的結果,這對於中華民國的永續發展實屬不利。

因此,我利用研究外的閒暇時間,回過頭來翻閱過去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卻早已擱置多年的《三民主義》,逐漸發現某個關鍵問題:我們都誤會孫中山先生主張的民族主義了。孫中山先生曾說:「外國旁觀的人說中國人是一片散沙,這個原因是在什麼地方呢?就是因爲一般人民只有家族主義和宗族主義,沒有國族主義。」基於這個主張,有人說:「不要再區隔成什麼本省人或外省人,甚至還將漢人分成閩南人、客家人與外省人,大家其實都只是中華民族的一員。」這種看法雖然沒有大誤,但立論還不是很精確。如果臺灣的選民只有極低比例的高知識素養者(不論其屬於什麼族羣)會把孫文民族主義聽進去心底,絕大多數人則在投票時還是基於「人不親土親」的角度,不管國族理念,只支持自己在鄉里從小看到大的人,這類政治人物顯然還是持續靠着家族主義與宗族主義在獲利。

民族主義有很多種,孫文民族主義其實是種最中道的民族主義。孫文民族主義有取消「民族」的意思嗎?不僅沒有,而且孫中山先生還主張要建構出一個「大中華民族」,但這一「大中華民族」,有要解散原先各民族的意思嗎?請來看民國元年(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先生在〈中華民國大總統孫文宣言書〉說:「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爲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爲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再看民國十二年(1923)1月1日他在〈中國國民黨改進宣言〉說:「故吾黨所持之民族主義,消極的爲除去民族間之不平等,積極的爲團結國內各民族,完成一大中華民族。」顯見孫中山先生的初衷在基於壯大中華民國,只有想「團結國內各民族」來完成中華民族,但從來都沒有要「解散國內各民族」來完成中華民族的意思,這就是立基於中道的民族主義。

這裡面有個弔詭的名詞混淆現象。孫中山說的「民族」其實有兩種:其一是「國內既有的原生民族」;其二是「國內共創的中華民族」,他的目標在團結國內既有的原生民族來攜手共創中華民族,如此才能完成其當年主張的「五族共和」,並能抵禦外侮,消除列強對待我們的不平等。其第一個「國內既有的原生民族」,對應於現階段的臺灣社會而言就是指「族羣」,外省人族羣意識的薄弱,其實完全不是在落實孫文民族主義,主因在其多居住於城市,受到西洋文化個人主義思維的影響,不只沒有家族主義與宗族主義,反而相信個人只要有法律權利的保障就能獲得生活在臺灣社會的尊嚴,卻沒有意識到外省族羣意識的低落,不只從來無法讓外省族羣整體獲得尊嚴,個人常要面對無來由的族羣霸凌現象不說,更已嚴重削弱中華民國存在的合法性。

如果生活在臺灣社會,凡屬「中華民族」的各族羣成員都應該對傳承與闡發中華文化有着責任意識,爲什麼我們在臺灣社會不只看見有閩南人的寺廟文化或客家人的宗祠文化,更有着豐富的原住民部落文化與新住民各國文化,唯獨不常看見外省人的眷村文化在獲得支持與傳播呢?因爲外省人自己會覺得這有「政治不正確」的疑慮。但做爲中華民族的一員,外省人顯然不應該持續誤認「漠視自己的眷村文化就是在實踐中華文化」,畢竟從來就不可能「解散國內各民族」來完成中華民族,只有「團結國內各民族」才能完成中華民族,沒有國內各民族的事實存在,誰又如何能將其團結過來呢?因此,我們需要恢復外省族羣意識,尤其該意識到「我首先是個頂天立地的外省人,接着才能做個堂堂正正的臺灣人」,只有這種意識被鞏固,接着才能開始來談臺灣社會境內五大族羣如何獲得團結。

當外省人做爲臺灣社會的族羣獲得確立,我們才能進而談當前中華民國境內該如何落實新的「五族共和」,意即外省人、閩南人、客家人、原住民與新住民都能一律平等共同生活於臺灣社會中。須知族羣的存在才能促成族羣的和解,任何既有的族羣都不可能去跟已經滅亡的族羣談和解,此因無人能替該族羣的文化反映心聲,當沒有人知道該族羣文化的具體內容,又該如何談尊重呢?孫中山先生在其遺囑中表示:「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喚起民衆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其想達到的目的是什麼?就是每個中華民國的子民都能獲得自由與平等,個人的自由與平等從來都不能離開族羣的自由與平等,外省人只有尋覓並結合願意平等待我的閩南人、客家人、原住民與新住民,大家攜手奮鬥,才能挽救中華民國於危亡,最終讓個人獲得真正的自由,這就是孫文民族主義的真諦。

(作者爲國立宜蘭大學博雅學部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