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冬奧·追光丨北京冬奧會未至,已給你我留下這些

(原標題:走近冬奧·追光丨北京冬奧會未至,已給你我留下這些)

北京冬奧還未開幕

冬奧遺產已悄然而至

6月23日,奧林匹克日

《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遺產報告(2020)》

在距離賽事開幕還有226天時早早出爐

類似的奧運遺產報告

在往屆的奧運會、冬奧會中

要麼沒有,要麼賽後纔有

很多人覺得,奧運遺產不用急

賽後全都變遺產

但雙奧之城的北京卻很“着急”

早規劃、早受益

申冬奧成功的五年來

許多遺產計劃轉換爲現實遺產

這本117頁、3萬多字、13個章節的小冊子

濃縮了2015年8月至2019年底的遺產成果

講述着冬奧帶給老百姓實實在在的收益

後續還將編制系列遺產成果報告和案例報告

國際奧委會協調委員會主席

小薩馬蘭奇稱讚說

作爲《奧林匹克2020議程》頒佈之後

第一屆從籌辦之初就全面規劃奧運遺產的奧運會

北京冬奧遺產已顯而易見

在奧運遺產中

體育場館賽後閒置的案例比比皆是

面對這道國際性難題

北京冬奧會開創性地制定

一館一策的場館遺產計劃

“水立方”、首體

五棵松、國家體育館

“雙奧場館”實現冬夏運動雙向轉換

新建的國家速滑館“冰絲帶”

首鋼滑雪大跳臺

以及延慶、張家口的場館

從第一張圖紙開始就在考慮賽後利用

比如國家雪車雪橇中心

在賽道預留大衆體驗出發口

便於賽後大衆體驗

有沒有發現

身邊滑雪滑冰的人越來越多?

2018-2019雪季

我國冰雪旅遊人數

首次超過2億,達2.24億人次

2018-2019年雪季

我國冰雪旅遊人均消費1734元

是國內旅遊人均消費的1.87倍

“帶動三億人蔘與冰雪運動”的願景

照進了現實

遙想申冬奧剛成功時

北京冬奧會的109個小項中

大約有三分之一中國此前從未開展過

如今中國代表團已做到

全項開展、全項建隊、全項訓練

正在爲全項目參賽而努力

因北京冬奧會

崇禮的名字越傳越遠

在這個冬奧雪上項目舉辦地

每4人就有1人從事冰雪相關工作

這座塞外小城

因冬奧提前脫貧

如今冬天令萬千雪友嚮往

夏天的賽事活動也滿滿當當

除了冬奧本身直接產生的遺產

冬奧遺產還包括因冬奧

加速建設實施而形成的遺產

爲給冬奧會打下美麗中國底色

北京、張家口乃至全國

都在努力留住藍天、碧水和綠林

全部場館

實現城市綠色電網100%覆蓋

賽時新能源車輛佔比近86%

爲歷屆冬奧最高

五棵松冰球訓練館“冰菱花”

是全世界單體面積最大的

超低能耗公共建築

延慶賽區建設與生態修復並行

還有專門編制的規劃環評報告

無不彰顯着綠色辦奧的承諾

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決心

作爲《中長期鐵路網規劃》

“八縱八橫”的重要組成部分

京張高鐵

早在申奧前的2014年就已開工

開通後,張家口納入首都一小時生活圈

連通超過2000萬的客源市場

這趟從歷史開來的冬奧列車

正全速駛向未來

首鋼變遷串起兩屆奧運

當年爲2008年北京夏奧會搬遷

如今廢棄的工業園區

因冬奧變廢爲寶

成爲新時代首都新地標

延慶賽區海陀山腳下

閒置農宅改造的精品民宿

抓住了冬奧機遇

當地村民不無感慨

“大家在外打拼多年,

其實最好的機會就在家門口”

舉辦奧運會

其目的不僅是要實現辦賽精彩

更大價值還在於

爲公衆、舉辦城市、國家

以及奧林匹克運動本身

帶來更多可以長期受益的奧運遺產

從2008到2022

北京從奧林匹克運動的順應者

蛻變爲引領者

不斷給變革中的奧林匹克

貢獻中國智慧

也已經給你我留下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