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易喘、雙腳腫像「面龜」 當心肺動脈高壓上身

中華民國肺動脈高血壓關心協會響應世界肺高壓日,舉辦媒體活動呼籲大衆透過過馬路PK小綠人方式,自我評估肺動脈高壓的風險。(中華民國肺動脈高血壓關心協會提供)

過馬路走輸小綠人且經常覺得喘,小心可能是肺動脈高壓的警訊。(中華民國肺動脈高血壓關心協會提供)

肺動脈高壓不自知,當心30歲就心衰竭,一名年約30歲女性,在結束日本蜜月行回臺不久後昏倒送醫,經診斷爲「心臟衰竭」;進一步檢查發現,引發心臟衰竭的元兇是「肺動脈高壓」。醫師提醒,食慾不振、雙腳水腫像「面龜」、異常喘等症狀,其實都是肺動脈高壓的警訊。

高雄榮民總醫院肺高壓專業治療中心暨重症醫學部主任黃偉春指出,一般人居家測得血壓是從左心臟流出、血流衝擊血管壁的壓力,而血液迴流至右心臟的肺動脈壓力則需就醫做進一步檢查。正常人休息時平均肺動脈壓爲14 mmHg(毫米汞柱),一旦超過20毫米汞柱即爲「肺動脈高壓」。

當肺動脈血管壓力過高,供應血流至肺動脈的右心室會更用力收縮,長期下來,右心室因負荷過量逐漸擴大,導致心臟衰竭、甚至猝死的風險也隨之增高。特別的是,肺動脈高壓若未接受治療,病友確診後3年存活率不到4成,致死率高於癌症,因此又被稱爲「心臟的癌症」。

馬偕紀念醫院心血管中心肺高壓介入醫學科主任吳懿哲表示,一名女性病患在4年前結束日本蜜月行回國後,因昏倒送醫發現心臟衰竭,轉診專科醫師才確診肺動脈高壓。

吳懿哲說,病患回臺後發現雙腿從腳底一路腫到大腿,甚至看不見血管,就像「面龜」,原本擔心是腎臟出問題,到診所抽血檢查,卻在等候拿報告時昏倒,醒來時人已經在醫院急診室。

黃偉春指出,肺動脈高壓成因多樣,除了不明原因的原發性肺動脈高壓,部分肺動脈高壓是因爲其他疾病續發導致,包括自體免疫疾病、先天性心臟病、愛滋病、肝硬化等。另外,不當使用特定藥物或毒物,也可能引發肺動脈高壓。

吳懿哲表示,在馬偕醫院的肺高壓特別門診當中,將近一半是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然而肺動脈高壓與高血壓、糖尿病一樣,只要早期診斷、即時介入治療,都是可控的慢性疾病。不過,肺動脈高壓病友還特別需要注意定期風險評估,由醫師依據病友狀態、調整藥物,目標是讓患者保持在「綠燈」,也就是低風險狀態,不僅維持生活品質,同時降低死亡風險。

要如何評估肺動脈高壓病友的風險狀態?吳懿哲指出,大致從3大面向評估:包括患者症狀、運動耐受性以及右心功能。其中,運動耐受性常以「6分鐘步行測試」進行,患者如果於6分鐘內未能完成440公尺走路距離,即大約標準運動場外圍跑道一週的長度,便屬中等或高風險。資料顯示,紅燈區(高風險狀態)病友1年內死亡風險是綠燈狀態患者的4倍!

日常生活當中,也可藉由小綠人交通號誌,爲心肺健康把關!黃偉春說,文獻報告顯示正常人行走速率每秒在1.2公尺以上,而政府設置交通號誌時,爲避免民衆在過馬路時卡在馬路當中,會根據馬路寬度、依每秒0.8公尺到1公尺步行速度計算小綠人閃動秒數,確保足以供一般行人通過馬路。

中華民國肺動脈高血壓關心協會呼籲民衆若具有家族遺傳史、或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或長期不明原因於活動時感到喘,一旦莫名出現「喘(呼吸困難)、咳(嗽)、血(咳血)、腫(下肢水腫)、暈(暈厥或頭暈)」5大症狀,或是運動耐受力明顯下降,過馬路走輸小綠人,應積極到心臟專科就醫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