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億資金注入 閱文打造IP大時代?

本報記者 李立 上海報道

打造了《熱辣滾燙》《與鳳行》《慶餘年第二季》一系列爆款影視劇之後,閱文集團正嘗試借勢爆款,進一步放大內容價值。

日前,閱文集團CEO兼總裁侯曉楠在2024閱文創作大會上宣佈,將投入10億元生態扶持基金助力IP孵化與開發。值得注意的是,10億元扶持基金背後,是閱文IP生態系統的初現雛形。據侯曉楠介紹,閱文將在前置IP孵化、IP視覺化開發、多模態基建三方面發力,系統幫助創作者掘金。

此前在公司財報發佈時,侯曉楠曾表示:“爲實現頭部IP在全生命週期中的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需要進行系統化、一體化的開發。閱文將建設橫跨各個內容形態的IP全生命週期的開發體系作爲重中之重。”

按照系統化開發的思路,10億元資金或只是藥引,閱文正嘗試開啓屬於自己的IP大時代。

放大內容價值

“閱文的活躍作家平均創作收入同比增長超過32%,實現了近5年來的最大增幅。”侯曉楠在大會現場透露。

作家收入大幅增長從側面驗證了過去一年閱文在內容建設上的進展。2023年首屆閱文創作大會明確,將“升級AIGC賦能原創的多模態內容大平臺,構建IP上下游一體化生態體系”,納入閱文中長期業務藍圖。

侯曉楠總結了過去一年的成績單。首先是內容生態上體現新人接力。2024新晉白金大神,近半數是30歲以下作家;2023年,TOP500新書年度累計收入同比大增32%。另據財報數據顯示,2023年閱文平臺上收入超100萬元的新書中,新人作家佔比近三分之一。

在IP立體開發上,剛剛結束熱播的《慶餘年第二季》成爲經典案例。“《慶餘年》真正形成了產業鏈條意義上的IP聯動效應。”侯曉楠介紹,《慶餘年第二季》在CCTV-8連續18天全國全部頻道實時收視率領先,是騰訊視頻歷史熱度最高的劇集,也是Disney+有史以來播出熱度最高的中國大陸劇。

“圍繞慶餘年IP,閱文展開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公司級團戰,從文學到衍生、遊戲、短劇等全產業鏈開發。”侯曉楠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

“在起點讀書,做了一系列書劇聯動。貓膩監製的獨家故事《葉輕眉日記》,在多個平臺登上熱搜第一,帶動大量書粉和劇粉進站圍觀慶餘年‘前史’。起點讀書DAU也創下年度新高。劇集播出後,貓膩原著的閱讀量提升了38倍,衍生品卡牌也在直播間熱賣。卡牌GMV創下了中國影視類收藏卡牌的銷量第一。不過慶餘年的熱潮還沒結束,小程序遊戲已經上線,短劇也即將開播。” 侯曉楠透露。

提到眼下正在風口上的短劇,閱文集團副總裁黃琰則介紹,閱文從2023年開始創作短劇,目前已經有多部流水超過千萬。接下來將升級“短劇星河孵化計劃”,推出150閱文IP短劇,其中就包含《慶餘年》《萬古神帝》等重點IP。

IP開發系統成形

此前閱文集團2023年全年業績報告顯示,2023年閱文集團實現營收70.1億元,同比減少8%;歸屬於公司股東的淨利潤8.04億元,較上年同期6.08億元增長32.3%。

具體到收入結構,閱文集團收入主要分爲在線業務和版權運營及其他收入兩部分。業內認爲,從閱文收入結構看,網文付費閱讀呈收縮趨勢,版權、IP運營將是持續發力的重點。

記者注意到,如果說《慶餘年》真正實現了閱文在IP開發上的產業鏈聯動,那麼反覆試驗之後,閱文開始加速打造自己的IP開發系統。

“此番閱文設立10億元生態扶持基金,核心就是做好IP放大器。”侯曉楠表示,具體將在三個方向重點發力。

第一個方向是建好“情感共振區”。強化IP在連載期的前置運營,加大站內外流量和推廣資源的投入,提升優質作品的曝光度和影響力。第二個方向是抓好“視覺突破口”,加速IP視覺化開發並開拓線下機會。

在線下拓展中,線下文旅成爲閱文積極拓展的IP新場景。今年3月,閱文與黃山旅遊發展股份有限公司達成合作,嘗試打造“IP+文旅”的新模式。

“一部劇帶火一座城,IP與文旅就是最佳搭檔。IP在豐富文旅內涵、創新消費場景方面,有非常多想象空間。”侯曉楠透露,閱文將深度參與大黃山建設,包括共建閱文書院、作家村等創作基地,共創文化IP、共辦IP活動等,期待打造“IP+文旅”新樣本。

伴隨AI技術的風雲涌動,打造AIGC賦能的多模態大平臺也將是閱文進一步重點發力的方向。

“AIGC已逐步在閱文多場景落地應用。”黃琰介紹,AI一鍵出海至多語種市場,翻譯成本平均下降9成,營收佔海外總收入30%左右;作家助手“妙筆”功能新增的大綱、角色提取獲廣泛好評並開放全量內測。除文字外,文生圖方面,“畫師”功能已在內測。AI視頻方面,大會現場曝光了AI基於《慶餘年》IP和盲盒角色形象生成的AI視頻。黃琰還透露,“未來閱文將進一步探索AI視頻在IP工作流中的應用。”

“一個IP就是一個世界,通過體系化運營,閱文想爲創作者做好IP的‘職業規劃’,全生命週期式陪伴成長,幫助好內容實現更大價值,爲創作者帶來更好的回報。”侯曉楠進一步表示。

(編輯:吳清 審覈:李正豪 校對: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