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學測國文科/整份試卷逾萬字!1招答題快狠準 考前必備4大基本功

114年學測即將登場,圖爲考場示意圖。記者劉柏均/攝影

108課綱推行至今,學測出題題形與答題邏輯趨於穩定──「一成國常,二成古文,七成理解」。且可以明顯看得出來,現今考試趨勢不單是要求學生能「理解」,更訴求學生要「讀得快」、「想得快」,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的總字數,大約落在一萬兩千字左右,整份試卷本身就是一份巨大的閱讀理解測驗!而現今學生從小以影片和圖像方式攝取資訊以代替文字閱讀,導致考試本身難度相當一部分取決於字數多寡;一旦題目字數變多題幹拉長,就常發現學生「漏看資訊」、「看完抓不到重點」或乾脆「來不及寫完」!

說穿了,教改二十年,現在所謂的「素養題」,在「正確判讀內容」之前,就要先過「處理大量訊息」這關。學生要面對的閱讀材料從過往約三千字到現在的六千字,需要花費比以往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尋找→歸納→統整訊息」。而這卻恰好是學校國文課不會教,生活情境中又全然不會接觸培養的部分!過猶不及,長此以往,也許未來坊間就會出現以「要學國文,先會速讀」爲需求的「素養速讀班」。

因此,建議高三生在最後衝刺時段多刷歷屆題,不需要再寫其他參考書題目,熟練歷屆題題型與解題邏輯,而且,既然考試考得是誰讀得更快、找得更快,那麼就不能再用傳統「從頭看到尾再一個一個慢慢找」的方式作答,用這種方式寫題目,常常看到後面忘記前面,有不確定的地方又停下來想太久,而看得慢想得久又導致慌張漏看、沒耐心不想看,最後又是來不及寫完只好亂猜,滿滿挫折感,於是得到一個結論──反正國文「靠塞」。

要擺脫這樣的窘境,需要更針對性的以「關鍵字」方式來練習答題,以確認自己臨場不會「漏看題幹條件」或「找不到答案條件」;同時,以「關鍵字」方式作答操作熟練之後,也可以有效提升答題速度與正確率!

另一方面,越到最後,越是要加強基本功!所謂基本功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 提升課文熟練度,且有能力完整翻譯課本中出現的古文:

考題選項時常陳列出課本中的古文文句,或以相近句型出課外文章,要求考生閱讀問題完畢後,選出選項正確的解釋,或理解該句文意背後所代表的觀念。也就是說,如果課本不熟連基本翻譯都不會,當然高機率從頭猜到尾;而如果只是會翻譯,卻無法掌握真正的觀念與意含,會翻譯仍然無法正確答題!

2. 熟看核心課程註釋,形音義重點都在課本:

形音義考題千萬不能靠「翻譯」!絕不是「我覺得這樣念比較通順」就是對的!學測這類題目都是以課本註釋爲標準答案考學生熟練度,且出題者往往也知道學生盲點在「臨場靠感覺翻譯」,以及一些常見的「自以爲是」的翻譯可能,以此來誘答導致錯誤。

舉例來說如113年多選第3題,所有選項都從課文註釋出題。C選項:「爾其自戕「爾」手/蒙賜月明之照,乃「爾」寂飲,何不呼嫦娥來?」前者出在〈勸和論〉,讀做「你」;後者出於〈勞山道士〉,讀做「這樣」,若是誤將兩者皆讀爲「你」,好像也不是說不通,但是絕對是錯的!又如該題E選項:「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得」比勁節長垂,千人共仰」前者出於〈項脊軒志〉,讀做「能夠」;後者出於〈畫菊自序〉,雖然都是核心課程,但這兩課學生通常熟練度較低,如果後者根本不會翻譯,根本無從判斷對錯。

3. 文言閱讀測驗關鍵往往在「省略」的主詞與受詞:

很多時候文言文讀着讀着就開始搞不清楚現在究竟是「誰」在做什麼,或弄不明白所論述的「對象」爲何,這是因爲文言文常省略主詞與受詞,以這樣的方式來測驗學生是否清楚瞭解文意脈絡,是從國中會考就開始有意爲之來出題的。而學生又常常只是照字面傻傻的翻譯,最後再自我催眠翻出一段前後文意完全不知所云的句子,那當然讀得再久也讀不出個所以然來,徒然浪費時間而已!所以,在閱讀時務必要依前後文釐清是否主詞、受詞有所省略,以及現在論述對象爲何,這樣纔算是在翻譯的領域中真正入了門。

4. 國常重在觀念會通,死背無用:

什麼是觀念會通?比如,比起考十三經是哪十三本,學測更容易考的是學生是否懂得「『傳』是用以『解經』」的觀念!比起問儒家有哪些重點,學測考的是給出句子,判斷這些句子誰正確的對應了儒家的「仁愛」觀念?那麼,你能正確回答出什麼是「仁愛」的核心概念嗎?「仁愛」重在關懷照顧,所以凡是內容有相關的答案如「視民如傷」,雖然字面上和仁愛無關,但是如果能理解「對待百姓就像在對待傷口」要「關懷照顧」,那麼自然就能正確秒答了!所以關於國學常識我的建議是:別再死背了!沒用!

最後,提醒所有考生,語文能力固然靠平日累積,但只要能掌握正確方法,不到最後一刻千萬別輕言放棄!且最後這段時間最難熬的不是書念不完,書沒有唸完的一天,真正重要的是維持正常作息,充足睡眠(這很重要)讓腦袋能「正常運轉」避免臨場精神不濟「死機」!同時也是心性的磨練心性,越到最後關頭,越是要保持心態平穩,臨場膽大心細,相信自己平日紮實的訓練,也定能有一番佳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