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坑了上汽40億,如今傍上奇瑞
撰文/ 塗彥平
編輯/ 黃大路
設計/ 趙昊然
看過韓劇《魷魚遊戲》的朋友應該記得,男主成奇勳原來在一家汽車公司工作,後來公司裁員,汽車工人罷工抵抗。男主失去了汽車公司的工作,創業失敗,墜落到社會底層,這纔有了後來他孤注一擲參與遊戲的故事。
劇中提到的那家韓國汽車公司就是雙龍汽車。成奇勳在雙龍工作超過10年,是組裝一組的員工,他參與的那場血色罷工就是發生在2009年的“雙龍之役”。
現在,雙龍汽車這個名字已經不復存在。2023年3月,這家公司更名爲KG Mobility。
在多年發展史上,這家韓國汽車公司戲劇性地跟多家中國企業發生了聯繫。最近一次是今年10月21日,KGM宣佈,已與奇瑞汽車簽署戰略合作伙伴關係和平臺許可協議。
這份協議是10月19日2024奇瑞全球創新大會期間在蕪湖簽署的。當時,KGM董事長郭載善(Kwak Jea-son)、首席執行官Hwang Ki-young和奇瑞汽車董事長尹同躍、奇瑞汽車副總經理兼國際公司總經理張貴兵出席了活動。
KGM是韓國曆史最悠久的汽車製造商,但它的發展史卻寫滿了各種波折。當下,汽車行業正在發生鉅變,KGM與奇瑞的合作又將走向何方?
數次易主
先來一個漫長的前情回顧。
KGM的開局還是不錯的。1954年,一名叫河東煥的汽車工程師在韓國京畿道平澤市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汽車製造廠——河東煥汽車製造廠。它僅比中國一汽建廠的時間晚了一年。這正是今天KGM的源頭。
彼時,朝鮮戰爭剛剛結束,在美國Willys專業軍用越野車公司技術援助下,河東煥汽車開始以M38A1爲基礎生產軍用車輛,並因此成爲韓國越野車的鼻祖。
在此後70年發展史上,這家公司多次更名,1977年由河東煥汽車更名爲東亞汽車(Dong-A),1988年併入韓國雙龍集團因而更名爲雙龍汽車(SsangYong),2023年併入韓國KG集團再次更名爲KG Mobility。其中,雙龍汽車這個名字使用時間最長,用了35年。
20世紀90年代初,雙龍汽車開始與梅賽德斯-奔馳在柴油發動機、乘用車等方面進行技術合作。雙方最出名的合作成果是豪華轎車雙龍主席Chairman,它在奔馳W124底盤上進行開發,是當時韓國市場最豪華的D級轎車。
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雙龍汽車陷入財務危機。1998年,資不抵債的雙龍被大宇集團收購。但僅僅一年以後,大宇也出現財務問題,宣告破產,雙龍從集團分離出來,經過債轉股與業務重整成爲獨立的上市公司。
此後,雙龍多方尋求向海外出售股權。這一次,中國人來了。上汽集團2004年以大約5億美元收購雙龍48.9%的股權,後又將股份增持至51.33%,拿到了控股權。
入主之後,因爲雙龍現金流幾近枯竭,上汽提出減員增效收縮戰線,遭到了雙龍汽車工會的強烈反對。2006年,工會進行了49天的“玉碎罷工”,5300多名雙龍工人捲入其中。但當年,在上汽接手之後,雙龍終於實現營業利潤扭虧爲盈。
然而,上汽與雙龍工會在國產、裁員、企業未來發展等問題上始終意見向左。2009年1月,隨着雙龍申請破產保護,上汽徹底放棄雙龍經營權,黯然終結了這樁艱難維繫了4年的聯姻。
上汽的退出讓雙龍汽車的工會沒了對手,然而,韓國法院接管雙龍之後,裁員也隨之而來。2009年4月,雙龍汽車計劃裁退2646名員工,韓國金屬工人聯合會的雙龍支會發起抗議。
衝突首先在希望復工的工人與堅持罷工的工人之間爆發。此後,罷工工人佔領工廠,警察出動,衝突升級,最終有數名工人殞命。《魷魚遊戲》借成奇勳的回憶再現了那次長達77天的“雙龍之役”,他和工友守在工廠車間,與警方對峙,他的好朋友死於那場衝突。
上汽失意撤退之後,印度公司馬恆達(Mahindra & Mahindra)不信邪,在2011年出手收購了雙龍汽車,持股約70%。但馬恆達多年的努力也沒能徹底拯救雙龍。2020年底,新冠疫情期間,雙龍汽車向首爾法院提出破產重整的申請。
這一次,還有誰來拯救雙龍呢?
轉型與重生
2014年,電動化轉型浪潮席捲全球汽車工業,多個國家都涌現出了新創汽車品牌。在韓國的土地上,一家造車新勢力與理想汽車同一年(2015年)誕生,它就是愛迪生汽車(Edison Motors),主要生產電動巴士。
後來,愛迪生汽車想進軍乘用車,就看上了正在破產重整的雙龍汽車。2022年1月10日,愛迪生汽車與雙龍汽車簽署了併購協議。
然而,這次分手來得格外急促。同年3月28日,雙龍汽車就宣佈,與愛迪生汽車簽署的併購投資合同已被取消,原因是愛迪生的資金未能在規定日期前到位。
幾個月後,雙龍汽車找到了新的出資方。2022年11月,從事鋼鐵和化工業務的KG集團拿下了雙龍66.12%的股權,成爲其第一大股東。
2023年3月,雙龍汽車將公司名稱更改爲KG Mobility,並在首爾移動展上宣佈轉變爲移動出行公司。
當時,KGM董事長郭載善說:“這個名字——雙龍汽車——在粉絲圈裡有着美好的回憶,但它也有一個痛苦的形象。從現在起,所有的雙龍汽車都將以KG的名義走向世界。”
KGM希望通過專注於利用電動汽車專用平臺、軟件定義汽車、自動駕駛汽車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設計和開發未來汽車,真正地擁抱汽車行業變化。
KGM還提出了雄心勃勃的業務目標:成爲韓國排名第一的電動汽車品牌,外加NO.1 SUV品牌、No.1 皮卡品牌、No.1 巴士品牌。
從雙龍汽車到KGM,這次改名不光傳達了這家韓國車企擁抱新汽車技術的決心,同時也有借更名掙脫多年的厄運從頭再來的意味。
爲加速向電動汽車製造商轉型,雙龍汽車在2021年12月曾與比亞迪簽署動力電池研發合同和電池組自主生產技術合作諒解備忘錄。2023年3月在首爾移動展上亮相的純電SUV託雷斯Torres EVX,就搭載了比亞迪磷酸鐵鋰電池。
放不下的中國市場
早在2001年,雙龍汽車就進入了中國市場。當時,雙龍多用途四驅越野車型雷斯特(Rexton)進口到國內,售價高達48萬元,銷量平平。2002年,雙龍還在南京成立了售後服務技術中心。
後來在與上汽聯姻失敗之後,雙龍汽車在中國市場的銷售幾乎停滯,2010年在華年銷量只有3000輛,但對中國市場它始終沒有放下。
2011年,雙龍跟中國經銷商龐大集團和中汽南方簽訂合同,計劃到2013年將經銷商擴展到150家,並野心勃勃地喊出了要成爲中國SUV市場第一進口品牌的目標。
然而,2013年雙龍汽車在華銷量剛剛過6000輛,沒有達到設定的目標。2014年賣出1.2萬輛,但2015年又掉到2460輛。彼時,國際主流車企基本上都在中國實現了國產,進口車的身份讓雙龍在中國市場中處於明顯不利位置。
2014年,雙龍曾寄希望與吉利汽車合作,由吉利工廠代工雙龍汽車,無果。2016年,雙龍與陝汽集團簽署意向書,有意組建合資企業,並在西安設廠。這個預想中的雙龍汽車第一個海外生產基地最終依然沒能落地。
今年9月,更名之後的雙龍汽車重返中國市場,併發起了針對老客戶的優惠購車活動,參與活動的車型是2025款雷斯特2.2T柴油版。在新款雷斯特之後,KGM可能還會將新款託雷斯(Torres)和愛騰(Actyon)兩款車型帶到中國。
這些車型中國消費者會不會繼續買單,還很難說。相比重返中國市場,近期KGM更引人注目的動作,是跟奇瑞汽車的合作。
爬出泥潭
當年上汽併購雙龍汽車,主要是看中了雙龍的技術,希望藉助雙龍進行自主研發,以此提高自身的產品研發能力。現在,KGM牽手奇瑞,則是看上了中國汽車品牌的技術實力。真是此一時彼一時。
KGM董事長郭載善表示:“通過與奇瑞汽車的戰略合作和技術協作,我們將能夠開發更多車型,縮短開發時間,推出滿足客戶需求的新車型,從而應對瞬息萬變的汽車市場。”
他還強調:“我們將從KGM 70年的技術專長和‘實用創造力’的品牌新戰略中汲取養分,開發出一款能夠提供差異化移動價值的韓國SUV。”
KGM提交的監管文件顯示,雙方簽署了一項爲期8年的平臺技術許可協議,將在車輛設計開發、汽車製造及銷售等領域開展合作。協議內容包括共享奇瑞T2X平臺的知識產權,該平臺採用混動專用模塊開發的思路,兼容傳統燃油車。汽車商業評論推測,這樁跨國車企之間的合作,極有可能是共同開發插混車型。
奇瑞連續22年保持中國自主品牌出口第一,是真正的出口大戶。今年11月奇瑞實現了年內出口首次突破100萬輛大關。汽車商業評論就奇瑞與KGM合作事宜採訪奇瑞相關人士,對方沒有直接作答,但從交流中大概可以推斷出來,奇瑞與KGM的合作將是奇瑞邁向韓國市場的重要一步。
對於奇瑞來說,這是奇瑞從產品出口走向技術出口的又一節點性事件,意味着中國汽車品牌的技術被更多國際汽車品牌所看重。通過與奇瑞的合作,KGM不僅計劃開發中大型SUV以應對市場變化,還計劃面向全球市場開發各種新車型。
KGM雖然命運多舛,但出口佈局還是不錯的。它在遍佈126個國家的1645個銷售網點出口越野車,並在大多數主要國際市場建立分銷網絡。例如,KGM已在歐洲開設了地區總部和零部件中心。
2023年,KGM的總銷量爲116699輛,同比增長1.9%。其中,韓國市場銷售63345輛,出口52754輛。產品組合的改善、海外市場的擴張等因素使得KGM年銷售額同比增長10%至3.78萬億韓元,這是它成立以來的最高銷售額。
此外,2023年KGM的營業收入爲50億韓元,淨利潤爲12億韓元。這意味着KGM加入KG集團之後,短短一年多時間就實現了扭虧爲盈。
今年前6個月,KGM實現新車銷售56565輛。儘管韓國本土銷售額下降,但出口量同比增長24.5%,創下了九年來的最高紀錄,使KGM得以連續兩個季度保持盈利。KGM今年上半年的銷售收入約爲1.99萬億韓元,淨利潤達到865億韓元(約4.48億人民幣)。
這家命運多舛的韓國汽車公司,幾經易主,多次破產,仍然頑強生存,說明它有着相當大的韌性和生命力。至少,從目前的數據上來看,它正從泥潭中爬出來,準備迎接有更多可能性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