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冬,二戰盟軍全面潰敗,爲何國軍卻能在長沙戰勝日軍

1941年冬季的亞洲二戰戰場呈現出2個完全不同局面。

在太平洋戰場,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後,日軍集中兵力向香港和東南亞展開大規模進攻,盟軍經過抵抗後潰敗。

但在中國戰場,國軍卻取得了勝利。1941年12月到1942年年初的第三次長沙會戰,薛嶽指揮國軍在長沙打敗了日軍。根據國軍自己統計的數據,國軍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中殲滅日軍56000多人。這個數字可能有誇大的成分在裡面,但國軍在長沙打敗日軍是歷史學界公認的事實。

爲何1941年冬季盟軍全面潰敗的時候,國軍在長沙能戰勝日軍呢?

薛嶽和天爐戰法

第三次長沙會戰之前,國軍已經打了2次長沙會戰。爲了總結2次長沙會戰和其他對日作戰戰役的經驗教訓。1941年10月,民國當局在南嶽衡山召開軍事會議。在會議上,民國當局軍事委員會針對日軍在相持階段時期作戰的特點,制定了磁鐵戰術。

磁鐵戰術的核心在於,日軍接近中國軍隊防禦陣地的時候,堅守核心防禦陣地的中國軍隊必須像磁鐵一樣死死地守在陣地上消耗日軍的有生力量,而戰區的國軍預備隊和其他增援部隊則採取反包圍的戰術將進攻核心陣地的日軍包圍起來,最後與守衛核心陣地的國軍守軍一起將日軍殲滅。

薛嶽將民國當局軍事委員會的磁鐵戰術結合湖南戰場的實際情況制定出了天爐戰術。天爐戰術的核心在於,守軍要判斷日軍進攻的主力部隊的方向,並在日軍的預定進攻作戰地區構築好梯次防禦陣地。在戰鬥打響後依託梯次防禦陣地節節抵抗日軍,逐漸消耗日軍的有生力量和進攻銳氣,爲下一步國軍在外圍陣地殲滅日軍創造條件。當國軍守軍將日軍引入到決戰地域後,國軍外圍的主力部隊就在兩翼展開進攻,一舉殲滅分割包圍而殲滅。這種戰術很像古代的爐子鍊鐵,故而得名天爐戰法。

而薛嶽將軍制定出天爐戰法後,就將天爐戰法成功運用到國軍的第三次長沙會戰的部署當中。

第九戰區的第三次長沙會戰作戰計劃主要包含:

1.國民革命軍第10軍死守長沙城,採取誘敵深入的戰術,將日軍引誘到瀏陽河到撈刀河之間的地區作爲預定的決戰地帶。第10軍作爲天爐戰法的“爐底”是不能讓日軍突破長沙城的最後防線。否則,天爐戰法將失去意義。

2.在長沙城外圍構築兩道防線,和第10軍的防線形成梯次防禦陣地。

第一道防線是新牆河,守軍爲第20軍和第58軍。第20軍和第58軍採取機動防禦的手段,在運動防禦中殲滅日軍。

第二道防線是汨羅江,守軍爲第37軍和第99軍。第99軍和第37軍一樣,採取機動防禦的戰術消耗日軍。

第10軍在長沙城和瀏陽河-撈刀河之間構築防禦陣地,第三道防線。

3.國軍在外圍兩側部署了一定的預備隊,第19集團軍的第26軍和第79軍,第194師等部隊在瀏陽待命。一旦日軍進攻長沙守軍的三道防線,第19集團軍將根據第九戰區的需要,派出第26軍和第194師進攻日軍。第26軍從東到西,第194師從南向北反擊日軍。

第30集團軍進駐平江地區,隨時準備作戰。如果日軍從平江附近地區展開進攻,第30集團軍就在平江方向擠壓日軍,配合其他國軍部隊一起消滅日軍。

而第九戰區還出動預備隊第73軍隨時待命,配合第九戰區的主力部隊殲滅日軍。

通過以上的兵力部署就能看出,國軍整個的兵力部署是完全按照薛嶽制定的天爐戰術全線展開——

薛嶽將軍能根據軍委會的作戰會議提出的磁鐵戰術總結出天爐戰法戰術,並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中將天爐戰法的戰術加以運用,說明薛嶽將軍的軍事指揮水平在中國軍隊中不可低估。

事實證明,國軍的作戰在天爐戰法的指引下全線展開,按照天爐戰法的預期實現了目的。

最終,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以國軍損失3萬人,殲敵5萬人的完勝而告終。天爐戰法在這裡得到了完美的展現。

當然,第三次長沙會戰,國軍能勝利,除了薛嶽指定和國軍認真執行的天爐戰法,還離不開這幾方面的因素。

第一,國軍的第九戰區炮兵部隊配合第10軍堅守長沙城,取得重大戰果。

嶽麓山的國軍重炮兵配合守軍作戰,不斷向日軍開炮。第九戰區炮兵指揮官王若卿將8門不同種類的火炮部署在嶽麓山,配合守軍防守城區。

根據相關資料記載,第九戰區炮兵接收到作戰命令後,迅速將長沙城內的各個標的物地形建築進行測量,製作爲作戰地圖作爲炮兵作戰的依據。精確的測量定位讓嶽麓山炮兵作戰非常的專業到位。日軍進攻長沙後,國軍在嶽麓山的炮兵猛烈開火,給日軍重大殺傷。日軍俘虜宣稱,中國炮兵太厲害,中國炮兵一開火,日軍就想鑽到地洞裡。第九戰區司令薛嶽看到日軍的供詞,給炮兵頒發獎金。(以上炮兵兵力部署和作戰資料來自於《鋼鐵抗戰——中國野戰炮兵史學1900到1937》)

第二,國軍在參戰期間繳獲了日軍第三師團加藤大隊長身上的作戰文件和其他情報,幫助國軍第九戰區及時瞭解日軍作戰的最新動態。薛嶽對這次繳獲有高度的評價“一紙(繳獲的日軍文件情報)雖然輕,但勝似機槍萬挺。”

第三,民衆的支持。

第九戰區組織民聯防隊伍,在村頭放哨站崗。一旦發現日軍的特務或日軍大部隊就把情報及時送到第九戰區部隊。各類民衆抗日武裝在敵後積極作戰,破壞交通和運輸,給日軍作戰帶來困難。

動員民衆破壞交通,參與支前。光湖南北部的地方政府就動員20萬民衆破壞交通,構築工事,擔任支前和戰場的警戒聯絡工作。由於新牆河以南的道路全部被挖斷,日軍在進攻的時候不得不重新修路,增加了日軍進攻的難度。

湖南人民堅壁清野,不給日軍留下任何的食物和水。日軍第40師團的一個士兵在撤退途中尋找食物,結果只找到2個白薯。

長沙城區的民衆積極支援第10軍抗戰,長沙民衆在1941年12月30日接近新年之際,給第10軍送了1000只雞和10萬斤肉。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險進入陣地,將食物送到每一位將士的手中。

民衆還襲擊單個日軍目標,1942年1月5日,日軍在岳陽縣搶糧食,當地民衆手持大刀長矛在日軍撤退的道路上挖大坑。日軍車隊陷入大坑翻車,民衆衝上去將所有日軍斬盡殺絕,奪回糧食。

正是民衆在情報和後勤方面給國軍不斷地支持,國軍在長沙的會戰才能順利實施。

英國泰晤士報和美國方面對中國軍隊的長沙大捷予以高度評價。《泰晤士報》說珍珠港事件以來,盟軍唯一的勝利就是國軍的長沙大捷。而《紐約論壇報》評論,國軍的勝利是同盟國的勝利。

作者:孫毅 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鋼鐵抗戰 中國野戰炮兵史》 作者:霍安治 馮傑

中國長安出版社

2.《第三次長沙會戰勝利原因研究》 安徽大學歷史系 張陽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3.《第三次長沙會戰》 作者:軍事科學院 章林 南京政治學院 吳楚婕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