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解放軍來到此處,國軍士兵流着淚說:你們怎麼纔來換防啊!
在中國西北邊陲的漫漫戈壁中,有一處極爲偏僻的哨所-賽圖拉要塞,它位於3800米海拔的高地之上,守衛古老的貿易商道。從清朝開始,就有官兵忍受着孤獨和寂寞,守衛着國家安全。清朝滅亡之後,國民政府沒有放棄這個要塞,他們接過守衛國土的重任,依舊駐紮在這個邊陲重地。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個要塞還駐守着一個班的國民黨士兵。
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當地少數民族的指引下,終於來到這個哨位。這時候一羣衣衫襤褸的軍人顫巍巍的走了過來。這時候,大家才知道這些人就是堅守要塞4年之久的最後一批國民黨守軍,面對近乎原始人的他們,我軍戰士不禁肅然起敬,雖然政治理念不同,這些官兵卻盡到了保家衛國的軍人職責。自從鴉片戰爭爆發之後,西方列強開始蜂擁至中華大地,割土裂疆,妄圖使中華民族永遠受制於人。此時的清朝雖然國力疲弱,但他們的統治者也不想任人宰割。1877年,在清廷的支持下,名將左宗棠率部開往新疆,平息了由英國人支持的阿古柏叛亂,維護了國家領土的完整。在戰事結束之後,爲了防止敵人再次從此地入侵我國,他在賽拉圖一帶設防,並派出100多名精兵駐守於此地,隨後這些留守的軍人和當地民衆一起在一處高地建立了哨所,這就是著名的塞圖拉哨所。
從此,這個地方便成爲我國守衛西域邊陲的重要據點,一代代的清軍將士開始在這裡戍邊,直到1912年清朝滅亡。之後,國民政府也沒有放棄這處要地,繼續派人把守此處。到1928年,這個哨所駐紮的隊伍人數已經達到100多人,併成立了一個叫“邊卡隊”的機構,在“新疆王”盛世才統治的時期,這個哨所的規模進一步得到擴大,兵力增加到一個團,甚至還下轄一個騎兵連,還以塞圖拉爲中心,建立了康西瓦卡、蘇蓋提卡、哈拉賽卡幾個哨位。
進一步增強了我國的守衛能力,在守衛官兵一批又一批的輪換中,時間來到了1946年,這時的塞圖拉已經沒有以前的強盛之態,整個哨所只剩下一個班的兵力。讓士兵們更沒想到的是,他們這次整整駐防了4年之久。1946年之後,隨着國民黨軍隊在戰場上的節節敗退,駐紮在塞圖拉哨位的官兵成了被遺忘的角色,沒有人來接班,更斷絕了補給。這羣被遺忘的人,只能靠燃燒牛糞取暖做飯,飲食上也只有簡單的玉米麪糊糊果腹,天氣降溫的時候,大家靠彼此偎依在一起保持體溫。但即使如此,他們還是沒有忘記自己的軍人本色,依舊每天定時巡邏,守衛着祖國邊疆。1950年,我軍開始防守新疆地區,3月解放軍一個團的部隊在當地牧民的指引下來到了塞圖拉哨位。就在大家準備入駐的時候,一羣衣衫襤褸的國民黨軍人,從哨所衝了出來,看到解放軍戰士之後,他們的第一句話就是:“你們爲什麼現在纔來換防,隨後看到我軍的服裝後,又驚訝的說,部隊又換裝了啊。”這些人在這裡孤獨地呆了四年,他們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發生了什麼,更不知道他們效忠的政權已經土崩瓦解了。看着臉色黝黑,衣服破爛的守軍,很多官兵不禁爲他們的忠誠流下了敬佩的淚水。
在一番解釋之後,這羣人終於明白了四年來發生的一切,也如釋重負地舒了口氣,他們終於可以安心地離開這裡,將守衛邊疆的使命交給我軍官兵。對於他們的去留,我軍讓他們自己選擇,願意留下來的我軍歡迎,不願意留下來的我軍給他們發放路費,在路費交給他們之後。有幾個國民黨士兵卻蹲在地上,眼睛迷茫地望着遠方,似乎有什麼難言之隱。原來,在哨所的周圍,不僅有很多被掩埋的戍邊烈士的忠骨,在墨玉河的對岸,還有一對夫妻的遺體。妻子自願隨着丈夫來這到邊陲絕地守衛邊疆,卻不想在一次巡邏中雙雙凍死在大風雪中,因爲人手單薄,哨所的官兵們無力將他們的遺體運回安葬。只好將他們留在犧牲的地方,成爲了兩具冰凍的木乃伊,現在他們要離開這裡了,怎麼忍心將戰友繼續拋棄在荒野,讓他們無法安息。在得知這個信息後,我軍領導立刻組織人員過河,找到了犧牲的軍人夫妻,將他們埋葬在哨位旁邊的墳崗之上。
在隨後的巡查中,我軍官兵發現崗樓上面有槍炮射擊的痕跡,似乎這裡發生過戰事,但卻沒有人能夠回答,也許這些痕跡已經太過久遠了。在1950年,我軍接手塞圖拉防線之後,對這裡進行了改造,在原來哨所的30公里處新建要塞,隨後,又向上級領導請示,以新營房爲基礎,大力擴大基礎建設,引進外來人口,最終形成了今天的賽拉圖鎮,爲邊疆的守衛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塞圖拉哨所則成爲了一處遺蹟,供人們去弔唁那些曾經爲國防安全犧牲的勇士們,在這裡,軍隊拴馬和駱駝的樁頭依然嵌在地上,崗樓上的彈痕也清晰可見,不遠處還散置着若隱若現的墳頭。一切彷彿都在訴說,這裡曾經發生過無數驚心動魄的故事。“寸土不讓”是中國軍人歷來的誓言,無論是在國貧民弱的大清朝,還是在動盪不安的民國時期,總有一批牢記使命的軍人保衛着祖國的邊疆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