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一美國人花3萬買下安徽古宅,並運往美國,今成鎮館之寶

1996年,安徽省黃山市的一所古宅中,出現了一個名叫白鈴安的美國人,而她來到這裡的目的就是爲了買下這棟房子。

當白鈴安以3萬美元的高價買下這棟房子後,許多人都以爲這棟中式古宅,將迎來一個外國房主時,結果她的做法卻更加大膽——將房子直接搬到美國。

01中國之旅

其實這位名叫白鈴安的美國人,是來自於波士頓博物館的中國藝術部主任,從她的中文名我們也能感受到,她本人對於我國文化確實有一定研究。

根據她本人的自我介紹,白鈴安的本名叫做Nancy Berliner,從小就對中國文化有着濃厚的興趣,從70年代開始就在我國臺灣地區學習中文,79年更是成爲了雙方建交後的首批遊客。

而白鈴安就是在我國的旅行途中到達了一次安徽,並且對當地的這種古宅十分的着迷,並且在許多村子中進行了採風。

根據她本人的描述,自己在小的時候就在波士頓博物館中看到了一個日本的花園,於是她便有了一個夢想:可以將一個安徽的房子搬到美國。

當然這樣的一個想法在當時卻是有些天馬行空了,首先是能否去買下一棟如此大宅子,其次是怎樣才能把房屋直接原封搬走,所以她也自嘲是“做夢”。

然而這樣的一個夢卻真的有人相信了,她在多年後回到博物館工作,就遇到了一個同樣熱愛中國文化的富商,在交談中他覺得這個想法確實很不錯,並且表示願意進行贊助。

白鈴安聽到後興奮異常,他們組建了一個小團隊開始商討如何去實現這件事情,而之後她本人也前往了安徽,去考察是否有人在賣自己的古宅。

而在託了許多關係到處詢問過後,她來到了一個偏僻的村子中,這裡有許多的老房子,而她便看中了這所名叫“蔭餘堂”的古宅。

這棟宅子佔地400平米,分成兩層樓房,是一名黃姓富商於乾隆年間所建,整體採用了徽派的建築風格,並且名字取義“求祖蔭、求富餘”。

宅子的古樸風雅、寓意的美好都讓白鈴安十分喜歡,以至於之後看了幾棟房子都無法取代蔭餘堂的分量,而在之後她還真的碰到了一個機會。

02一棟古宅的漂洋過海

白鈴安第一次來到這裡的時候,原先宅子中的黃家人早已搬到了其他地方,此時也是讓人代爲看管,所以她也無法聯繫到房主。

而到了1996年10月時,她突然接到了消息說:黃家一位老人從上海回來,說是想要賣掉自己的祖宅。

其實房主的意圖十分簡單,就是村子有些太偏僻了,這麼大個房子留在這裡也沒人住,於是乾脆就選擇去賣掉。

不過雖然她有心想買,但是老人在看到她後還是有些反悔,意思大概是“中國人不和外國人做買賣”,所以暫時就不了了之了。

但是她本人依然念念不忘,並且還找了自己的朋友去想辦法,最終她與當地的文物管理所見了一面,並表達了自己的意圖。

而對方也認爲這個項目非常好,可以讓代表中國文化的宅子走向海外,十分值得驕傲,於是便籤訂了協議,最終成功的從黃家人的手中以3萬美元的價格買了下來。

不過買房的問題解決了,怎麼才能跨過整個太平洋,運往大洋彼岸的美國呢?答案就是一個字“拆”。

按照他們的設想,首先是把整個房子的全局給拍攝下來,並且給每個區域都畫下來具體的構造圖。

接着他們會將宅子給拆成許多的部分,畢竟這些房屋的構造本身就是依託於大量的木頭和磚瓦等,將其拆開後可以更好的去運送。

同時他們給每一個不同的小塊去進行一個編號,方便到時候去確定這是屬於哪一個區域的,應該是放到哪裡去進行組合。

爲了能夠更好的還原,白鈴安等人還做了一個模型,能夠更好的去確定如何拼接,甚至還先做出了一個複製品進行展覽。

其實這種運送大型建築物的事情並不少見,畢竟美國的自由女神像實際上也是修建於法國,並在之後送到美國進行組裝的。

03歷史沉澱

白鈴安在自己的回憶中提到,去收拾和拆這間宅子的時候給她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這棟始建於清代乾隆時期的老房子,一直到它遠渡重洋,中間也度過300年左右,曾經黃家的8代人都在這裡身後過,有着許多他們所留下來的歷史氣息。

比如她們在地板中看到了許多的硬幣,有些是清朝的銅幣、有些則是民國的,不少都是從地板縫中掉下去的。

除此之外還有角落中的一個小發夾、櫃子中存放的麻將、抽屜裡放着的老報紙,甚至還有六七十年代的自行車等等。

另外還有許多的地契、日記、信件等物品,也都記錄下了這棟房子中所發生過的故事,這或許就是一種歷史的沉澱吧。

當時有人對於這些物品是否要帶回去提出了疑問,因爲太過瑣碎和雜亂了,但是白鈴安表示這些都是歷史的痕跡,應該要保留。

最終他們從拍照記錄到裝船運走花費了4個月的時間,足足裝了19個集裝箱,並且在運回美國之後進行了拼接。

對於老房子的拼接問題上,他們就尋找了美國的技術工人,也有來自我國的工匠,有時往往美國工人用着高科技的工具,卻還是沒有中國工匠的“土法子”來的快,這或許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對於整棟宅子的拼接,顯然是要比“拆遷”要更耗費時間與精力,足足耗費了五年的時間纔在最後完成了工作,而此時時間已經來到了2002年。

當時到了給蔭餘堂上樑時,他們一羣每個人還專門辦了個慶典,放了幾掛炮去慶祝一下,甚至還偷偷摸摸按照安徽習俗殺了一隻雞。

而展館則在次年開放,許多的美國觀衆都被地球另一邊的中國文化所吸引,無數人拍着長隊等着一睹風采,甚至連黃家人也專門到了這裡。

除了單純的房屋展示外,還有各種包含中國傳統文化的節目,也有中西結合的展示,看起來也別有一番風味。

或許對於白鈴安這樣一個美國人來說,能夠完成這樣一段遠渡重洋的文化交流,也是一種別樣的緣分吧。

蔭餘堂的遠渡重洋收穫了無數外國人的喜愛,這也充分展示出了我國文化,而故事中因爲熱愛中國文化而去下如此大功夫的白鈴安可以做到,我們又怎麼可能會做不到。

最後,希望我國的文化能夠走向更加廣闊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