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十大考古新發現專訪 | 鄭州商都遺址書院街墓地:打破記錄的高等級貴族墓,等級到底有多高?

文博時空/文文博時空 作者 安富建商王朝在殷墟時期達到極盛,“大邑商”的名聲傳至四海。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商王政權盤踞第一個都城——鄭州商城時,坐擁當時規模龐大的城池(應該也是世界上容納人口最多的地方),具有空前的擴張性,甚至超過了殷墟時期。

這是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從 1960 年成立至今,第一次獨立在鄭州商城的內城做考古發掘。

省、市重點建設項目“鄭州商都歷史文化區項目”在鄭州商城內城東、南區域做了六個片區的拆遷,工程進度要求緊。爲了趕上工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找來“援軍”,書院街片區給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讓他們負責發掘。

此前,鄭州商城城內考古一直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負責,城外歸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負責。

書院街墓地所在項目工程片區(紅色區域),發掘歷時 3 年,發掘面積 15500 平方米。

2021 年 5 月,項目負責人、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黃富成帶着考古隊進場時,片區現場因拆遷形成一個大基坑,最深處達 5 米多,坑內堆滿建築垃圾。

黃富成對書院街北側這個拆遷工地的考古價值幾乎不抱奢望。

考古隊一邊清理垃圾一邊做考古發掘,從西南往東北開始挖。最開始挖出了南邊的一條溝,當時沒人過多在意。

當年 7 月,受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影響,兩百多個探方的區域都泡水了。黃富成想保一張最新的考古發掘現場的航拍照片,都沒來得及。好在已發掘區域大部分已挖到底,文物先一步轉移走了。

2021 年 10 月 11 日這一天,黃富成說他會刻骨銘心記一輩子。那天,他接到了工地的電話,隊員發現了一件銅爵。和往常一樣,他叮囑要按考古操作規程,清理垃圾後,器物歸位於原地、繪圖照相。之後現場又陸續發現了幾件銅器。未曾想到,兩天後,垃圾堆下面露出一座商代墓葬。

這就是書院街墓地的 2 號墓(編號 M2),迄今發現的鄭州商城遺址出土隨葬品最多、種類最豐富、等級最高的貴族墓葬,出土青銅器、玉器、金器、綠松石器、海貝等各類隨葬品 210 餘件。

書院街 2 號墓部分出土器物

經考古確認,黃富成最開始發現的墓地南邊那條溝是一段“兆溝”(墓葬的邊界)。兆溝圍出的“兆域”,是後世帝王陵才享有的待遇。

書院街墓地結構示意圖(紫紅色是“兆溝”)

這些突破性發現,讓鄭州商城遺址書院街墓地入選“2023 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鄭州商城,被認爲是商代最早的都城,也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因系列重大發現,鄭州這座曾當作是“火車拉來的城市”,列入了“中國第八大古都”。

商人數遷其都。

有學者將發現的商代都邑性遺址大致分爲早、中、晚三期,其中商代早期都城以鄭州商城與偃師商城爲代表,商代中期以鄭州小雙橋商代遺址和安陽洹北商城爲代表,晚期都城的代表則是安陽殷墟。

商文化分佈區(含商都)

同樣是“中國古都”、商代都城的河南安陽殷墟,有聞名於世的婦好墓,規模宏大的王陵區。而在鄭州商城 70 多年的考古史上,內外城垣、宮殿區、窖藏坑、作坊區都已發現,但是高等級墓葬長期缺失,這成爲幾代考古人的缺憾。

2022 年開放的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第一展廳走廊的展板上,公佈了鄭州商代都城的六大未解之謎,排在第一位的是:

迄今爲止,鄭州地區未發現商代王陵,那麼鄭州商代都城的王陵區在哪裡?

鄭州商城遺址書院街墓地的發現,讓這一沉睡已久的話題掀起討論熱潮。

2 號墓發現的消息對外公佈之初,河南日報社前副社長齊岸青、卓鵬在河南日報“頂端新聞”發佈署名文章《探尋鄭州商代王陵》,認爲“幾代考古人追尋幾十年的鄭州商王陵的夢想,出現希望的曙光”“或許是某一代高級貴族、王室成員甚至不排除是特殊時期的商王”。

不過,考古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許宏也曾有專門篇幅討論,不同意 2 號墓爲王陵的可能,認爲只是一個“中型墓葬”。

1974 年河南鄭州杜嶺張砦南街出土獸面紋大方鼎

在 2023 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直播時,考古學家、山東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方輝教授向黃富成提問:“你認爲這個兆域(的墓主),是它(鄭州商城)的最高統治者嗎,還是次一級的?”

在直播現場,黃富成回答:“關於(是否是)最高統治者的問題,目前我們不做判斷。”

實際上,面對這座距今 3400 多年的鄭州商城內最高等級貴族墓葬,等級之高低,評論者觀點相左,和各自判斷標準的取向有關。

暫且擱置難以下定論的大墓性質,墓葬等級在項目發掘者本人黃富成內心的評判標準是什麼?

文博時空邀請鄭州商城遺址書院街墓地項目發掘負責人、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黃富成,從整個商文化視野俯瞰,圍繞禮制傳承、跨區域文化交流,與早商時期的湖北盤龍城、晚商的殷墟等做重點文化要素的對比。通過拆解大墓要點信息,透視大擴張時代的早商文明,試圖回答一個問題:2 號墓的高等級,到底有多高?

01

王都內所見最高等級的墓主,

身份不及一個地方“城主”?

盤龍城和鄭州商城,是目前所見商前期高等級墓葬最爲集中的兩個遺址。

地處長江中游、今湖北武漢的盤龍城,很可能是商王插在南方的一把“匕首”,商人勢力控制南方的重要據點。

盤龍城宮殿遺址

自二里頭文化(夏)末期至中商文化較早階段,盤龍城和地處中原腹心的鄭州商城同步演進,同興同亡。

迄今,盤龍城發現了 12 座最高等級的墓葬。武漢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張昌平曾指出,“盤龍城大部分特別是第二、三階段的最高等級墓葬可以說都已經出現了。在今後的考古工作中,也不大可能預期再有以上級別墓葬的考古發現。”(張昌平《從出土玉戈看盤龍城等城市的高等級貴族》)

言下之意,盤龍城最高等級的“城主之墓”,基本已經發現。

遺憾的是,王都之內卻長期沒有一座高等級貴族墓葬發現。之前所見的鄭州商城較大的墓葬,張昌平推測他們是“一些社會等級較高、但政治或經濟實力不強的貴族”。

鄭州商城 殷墟博物館

書院街 2 號墓主身份,在等級上會有多少突破?

人們首先會想到和盤龍城的大墓一較高下。

一是墓葬大小。

二是出土玉戈尺寸。

三是隨葬品數量。

鄭州商都與盤龍城主要青銅器和玉器墓葬對比(不包括鄭州書院街 2 號墓在內)

圖源:《從出土玉戈看盤龍城等城市的高等級貴族》,2018 年 5 月

《商周考古》教材建立了一個商代墓葬等級的劃分標準,在這個框架內,有甲到庚 7 個層級。

依據這一標準,許宏認爲,(早商時期)中型墓中稍大的丙類墓只有一座,即盤龍城李家咀 2 號墓,“如果我們以殷墟王陵區的商王大墓作爲比照標準看,(鄭州商都書院街)2 號墓距離王陵有多大的層級差,是可以顯見的。”“而鄭州商城這個迄今所知最大規模的貴族墓,只能編入中型墓偏小的丁種。”

在許宏看來,鄭州商城書院街 2 號墓——王都內所見最高等級墓葬,比盤龍城這位“城主”之墓還低一級。

商代墓葬等級分類表

“有學者可能會說,這個墓看着也不大,東西也不很多,是不是還不如其他的一些墓葬?”黃富成說,“實際上,我們也做了很多的比較。我認爲,在同一時空下相同的背景環境裡進行比較更有意義。”

迄今發現的鄭州商城早商時期的墓葬規模普遍不大,最大的一座接近於 4 平方米。

黃富成認爲,從考古發現來看,盤龍城的文化面貌和鄭州商城基本一致,但墓葬制度卻明顯不一樣,“這很可能是與當地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比如“棺槨”結構也不見於當時的王都。至於帶多條墓道的超大規模墓葬,也是殷墟時期纔有,“所以需要將2號墓放置在鄭州商城範圍之內進行比較”。

更重要的是,他認爲,“書院街墓地比殷墟王陵早了近200 年。墓葬制度、埋葬習俗、祭祀禮儀等晚商的禮制形態,在這裡都能夠找到源頭。我們認識墓葬等級高低,一定要從禮制的層面來全面考慮。”

02

最早的兆域背後,

殷墟“大邑商”禮制的源頭

2023 年春節前夕,在書院街考古片區的南側,墓地距鄭州商城南城牆約 150 米,東城牆約 400 米處,考古人員有重要發現:人工開挖的溝渠,有向北拐彎的跡象。

“極可能是兆溝”,這基本確認了鄭州市文物局局長顧萬發最初的判斷。

此前,他們已經發現了兩條近乎平行的東西向溝渠。兩條一南一北並行的人工溝不可能僅僅是墓地界溝這麼簡單,顧萬發認爲,這極可能就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兆溝,它一定是閉合的形態。因此,溝渠的走向決定了它的功能。

北側溝被現代建築物、道路打斷,沒有繼續考古發掘的餘地。南側溝,西端因拆遷破壞,只有東端有操作空間。

螺螄殼裡做道場。爲了揭開這個懸念,發掘區外側東南端的一片綠化帶,被揭了個底朝天。

書院街墓地片區

“大墓(2 號墓)的出現,更讓大家意識到兩條溝可能不簡單。後世的高等級貴族墓一般都有溝渠合圍,會形成兆域。去年殷墟發現的兆溝(殷墟西北崗王陵方形隍壕兆域),已經打破了兆域出現的最早記錄。年代更早的鄭州商城會不會也有?當時挖了好久,大家幾乎不抱希望時,拐點出現了。”顧萬發的提示讓考古工作有了一個新的方向,黃富成說。

經考古確認,2 號墓的兆域,呈近抹角長方形,東西長 240 米,南北寬 130 米,總面積達 31200 平方米。在兆域最低窪處的東北部,分佈着 20 座墓葬,以 2 號墓爲中心展開。

書院街墓地的兆域

兆溝上發現三處通道,其中北部兩處通道是棧橋式的結構,在商代少見。

北部通道的棧橋式結構復原圖

這是國內發現的時代最早的兆域。

兆域,劃定出一個獨立的墓葬區單元,構成一個神聖的空間。

它有多重要呢?

去年,殷墟商王陵及周邊遺存考古入選“2022 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最重要的亮點之一,是兩個方形兆溝。

河南安陽殷墟商王陵區大墓和圍溝平面分佈圖

圖源:《河南安陽市殷墟商王陵區及周邊遺存》

這一發現,直接改寫了“大邑商”殷墟商王陵園的格局,重劃了王陵區範圍。“擴容”之後,比過去人們所知的王陵區的面積大了一半,使殷商王陵區向東擴展了至少 110 米。在這 110 米內,新探出祭祀坑 460 個以上。納入新區域之後,王陵區祭祀坑總數超過 2800 個。

殷墟王陵遺址、殷墟宮殿宗廟遺址和殷墟遺址博物館,是殷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核心區

從鄭州商城到殷墟連續傳承的兆域制度,傳之後世,是帝王在內的高等級貴族墓葬才配享有的待遇。

戰國時期,中山國(在今河北)的國王留下了一幅兆域“設計圖”,是中山國國王和他的兩位王后、兩位夫人等 5 個人的陵園。這也是迄今爲止世界現存最早的建築設計平面圖。

戰國 錯金銀銅板《兆域圖》 藏於河北博物館

《兆域圖》圖版長 94 釐米,寬 48 釐米,厚 1 釐米。該地圖圖文用金銀鑲嵌,銅版背面中部有一對鋪首,正面爲中山王、後、夫人陵園的平面設計圖。設計圖包括了三座大墓、兩座中墓的名稱、大小以及四座宮室、內宮垣、中官垣的尺寸、距離,記述了中山王頒佈修建陵園的詔令。該銅板爲中國最早的縮尺製圖,是至今中國發現最早的建築平面設計圖實物,也是世界上發現最早的銅質建築平面設計圖。

兆域圖規劃陵園的竣工想象圖

圖源:傅熹年《戰國中山王厝墓出土的<兆域圖>及其陵園規制的研究》

兆域是一個典型禮制特徵,除此之外,“判斷等級,最關鍵的是看成組配套出現的器物組合。”黃富成說,“涉及青銅器(如酒具)、玉器等。”

玉禮器

在商代早中期的三百多年裡,玉器品類很少。玉戈和柄形器,是最主要的器型。

書院街 2 號墓的出土玉禮器,有 2 件玉鉞、2 件玉戈、5 件玉柄形器。

2 號墓出土的玉柄形器

“鄭州商城首次發現的有榫頭結構的玉柄形器”

2 號墓出土的玉戈

最長一件玉戈,達 72.5 釐米。黃富成說,“注意觀察,它有規整的網格暗紋,有對稱的扉牙,製作複雜。與二里頭文化玉器一脈相承。”

2 號墓出土的“殘戈”

在二里頭文化的創作發明裡,帶扉牙的玉器型代表是牙璋。邊沿突起的裝飾性扉牙,形似龍形,牙璋也稱之爲“龍牙璋”。

從二里頭遺址到鄭州商城,出自中原的扉牙玉禮器,蘊含王都氣象,是其他地區所無法比擬的。

盤龍城“城主”的標誌物,那件 94 釐米的大玉戈,是商早中期文化的典型代表。

“玉戈之王” 攝於南京“玉潤中華”展

“大玉戈確實長,很震撼,但是它幾乎沒有任何裝飾。”黃富成說。在南京“玉潤中華”展的圖錄上,描述大玉戈有“長方形內,有闌,闌前保留方形菱格紋裝飾”,這些裝飾並不明顯,觀感上仍是通體光素。

青銅酒禮器

“2 號墓出土的一套酒禮器組合,非常完整,也是最具有禮制特徵的器物。”黃富成說。

商人重酒。

周人甚至認爲商紂王因嗜酒亡國。在祭祀神靈及祖先的禮制上,商人非常重視酒祭。

以青銅觚、爵、斝爲核心,配以數量不等的其他類型禮器,構成一套體現等級秩序的青銅禮器制度。

鄭州商都書院街 2 號墓的青銅酒器,出土了觚、爵、斝、罍、盉式壺、鬥等 6 種。

青銅酒禮器組合

婦好墓銅鬥

“這說明早商時期以觚、爵、斝爲核心,包含挹酒器的酒禮及禮器組合已經成型,並且一直貫穿整個商代。”黃富成說。

觚、爵、斝

在商王武丁妻子婦好墓,殷墟科學發掘以來發現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中,出土了觚、爵、斝、罍、鬥、壺、偶方彝、方彝、尊、觥、瓿、卣、缶、觶等15種酒器。

在這些酒器中,有最特殊的一件:鬥。

2 號墓出土的銅鬥

挹酒器“鬥”的出土,是書院街 2 號墓等級之高的重要物證。這件銅鬥,也是迄今最早的鬥,不見於早商時期其他墓葬。“鬥是祭祀儀式中關鍵的酌鬯酒器,豐富、完善了酒禮器的組合。 ”黃富成說。

鬥,事關一項極重要的禮制活動,殷周之際流行的“祼禮”(也就是灌禮),即舀酒點灑在地上。

什麼是“祼禮”?

周代在祫(xiá)、 禘(dì),即祭祀先王時,行九獻之禮。祼祭禮,引導神靈來到祭祀的場所接受祭獻。先於禮神,起到降神的作用。(後來,祼禮發展爲一種獨立的禮神祭祀方式,不單純是一種求神行爲。)

《禮記》記載“夫祭有三重焉:獻之屬莫重於祼,聲莫重於升歌,舞莫重於《武宿夜》,此周道也。”

在祭祀過程中有三個非常最重要的項目:在奉獻祭品活動中,沒有比祼禮更重要的了;在歌唱演奏活動中,沒有比登堂歌唱《清廟》更重要的了;在舞蹈活動中,沒有比《武宿夜》之舞更重要的了。這是周代的規矩。

舉行祼禮,需要祼器,即“瓚”。“圭瓚”和“璋瓚”則是行祼祭時所必備的禮器。圭瓚和璋瓚,是指瓚的柄部分別作圭狀和璋形,以金(銅)勺爲鬥(孫慶偉 2005)。

挹取的功能,是鬥在酒禮器中的所發揮的作用,這決定了鬥(或勺)的柄部必須有足夠的長度。在考古發現中,挹酒器鬥往往與各類盛酒器伴出。

一件獨一無二的銅鬥,只有一定身份的人才能舉行的祼禮——這對 2 號墓主身份解讀提供了重要依據。

此外,商人用於煮、蒸爲主的烹飪器,鼎、鬲、甗,在書院街墓地均有發現;其中,銅甗也是迄今發現時代最早的一件。

2 號墓出土的鼎

水器,有盤;

兵器,有戈、刀、箭鏃等。

兵器(包括最早的兩面鑲嵌綠松石銅戈,帶二里崗文化符號“目”字紋)

“我相信如果沒有被破壞的情況下,這座墓葬的青銅器組合是更多而且完整的。”黃富成說。

03

大擴張時代與鄭州商都的衰落

鄭州博物館老館(嵩山南路館區),主展館模仿鄭州商都遺址出土的杜嶺大方鼎外形建造;

“杜嶺一號” 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高 100 釐米,邊長 61 釐米,重達 86.4 公斤

“杜嶺二號”

河南博物院的“鎮院之寶”

鄭州商都一共出土了 3 批 8 尊青銅鼎。杜嶺方鼎一號、二號的出現比後母戊鼎早了 300 多年,是鄭州成爲“中國第八大古都”的標誌之一。

河南省博物院,一進門就能看到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後母戊大方鼎的複製品,擡頭則是巨大的“女英雄”形象的“婦好”雕塑。

後母戊方鼎 攝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早商的杜嶺大方鼎和晚商的後母戊大方鼎,成爲中原第一大省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

商王朝在殷墟時期才達到極盛,“大邑商”的名聲傳至四海。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商王政權在盤踞鄭州商城時,坐擁規模龐大的城池,而且具有空前的擴張性,甚至超過了殷墟時期。

二里崗時代的主要遺址和考古學文化(二里崗文化是以河南鄭州二里崗遺址商代文化遺存而命名的文化類型,介於二里頭夏文化、殷墟晚商文化之間)

考古發現,鄭州商城殘存的城牆周長爲 6960 米,高達 5 米左右,牆基最寬處達 32 米。

鄭州商城東城牆與南城牆

當時,鄭州商城應該是世界上容納人口最多的地方。

鄭州商城主要遺蹟分佈圖

二里崗期(鄭州商城)和殷墟期商文化的分佈態勢

大擴張時期的商,以南方據點盤龍城最有代表性。

盤龍城遺址遺蹟分佈

盤龍城,作爲商在南方的據點,城池基本佈局與鄭州商城相仿,盤龍城青銅器形制與中原地區幾乎完全相同,青銅器作坊的工匠可能來自中原。

盤龍城與鄭州商城出土的爵、斝、觚 金笛拍攝

盤龍城 有領玉璧 金笛拍攝

盤龍城出土了同時期最多的青銅器,超過了鄭州商城。

截至 2020 年,鄭州商城發現的二里崗文化時期青銅禮容器總數爲 140 件;鄭州商城以外發現的同時期青銅禮容器近 400 件,其中出土於盤龍城遺址的達 191 件。它們構成了商代早期的南北兩個青銅容器鑄造中心(司媛《二里頭、二里崗時代青銅禮容器的空間分佈及意義》,2023)。

許宏指出,鄭州商城與統治者和貴族相關的大型建築的營建和青銅禮器的鑄造技術,顯然來自於此時發展程度最高的二里頭文化。(編注:二里頭文化是以河南省洛陽市偃師二里頭遺址一至四期所代表的一類考古學文化遺存,介於中原龍山文化和二里崗文化之間)

書院街 2 號墓出土的一件黃金綠松石牌飾,闡釋了源自二里頭文化的綠松石鑲嵌高等級禮器的典型器物類型,是如何經過鄭州商城主導的大擴張時代傳播至商文化的邊遠角落。

黃金綠松石牌飾(復原圖)

這件牌飾復原後高 16.8 釐米,寬 15 釐米。此外,還出土了綠松石管、綠松石片。

綠松石器,距今 8000 年前的賈湖遺址已經出現。“凡是有綠松石,都代表了高等級墓葬出現。”黃富成說。

二里頭文化之前,很難看到大型的綠松石鑲嵌器物。二里頭遺址出土的綠松石銅牌飾,開啓了青銅器+綠松石鑲嵌工藝的先河。

二里頭文化 嵌綠松石獸面紋銅牌飾 攝於中國考古博物館

在鑲嵌工藝上,書院街 2 號墓所見的綠松石鑲嵌器與二里頭文化(夏)一脈相承。除了材質,二者區別在於二里頭銅飾牌具有典型二里頭文化特徵,而 2 號墓這件則是二里崗文化的紋飾風格。

驚喜仍然出自盤龍城。

2014 年,考古人員在盤龍城楊家灣 17 號墓,出土了一件大型的青銅獸面紋牌形飾以及綠松石黃金鑲嵌飾件(鑲金綠松石龍形器),其殘長 33.5 釐米、寬 17.5 釐米,在外形上與書院街 2 號墓那件接近。

商 鑲金綠松石龍形器 藏於盤龍城遺址博物院

盤龍城楊家灣 17 號墓金片綠松石復原獸形器

(南方科技大學唐際根團隊復原)

基於出土物的相似性,許宏甚至認爲,“無論墓葬的規格,還是出土物所顯現的墓主人的社會層級和所處年代,該墓(盤龍城楊家灣 17 號墓)與鄭州書院街 2 號墓都極爲接近。”

此外,盤龍城其他“城主”也陪葬了大型綠松石鑲嵌器(楊家灣 11 號墓、13 號墓)。

大型的綠松石鑲嵌器物受到三地上層統治者的一致偏愛。在這一層面,盤龍城和二里頭、鄭州商城兩座大都邑不相上下。

然而,這並不能擺脫盤龍城只是地方政權的事實:

鄭州商都、偃師商城、盤龍城體量比較

鄭州商都大擴張時代走向落幕,南方獨立發展出了璀璨的青銅文明。

中商時期,整個長江流域自東而西分佈的三個政治實體(新干大洋洲、盤龍城、三星堆)成爲今天的中國最密集的青銅器出土地點(還有地處中原、晚商的殷墟婦好墓)。

臥虎獸面紋方鼎 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

至殷墟時期,商文化在西部和南部勢力大大收縮。原來湖北、陝西、山西、江蘇境內的許多早商、中商文化分佈帶,不復爲商文化的滯留地,而爲性質不同的其他考古學文化所取代。

商人上層統治者離開鄭州商都後,落腳的第一站選擇“小雙橋遺址”——距離鄭州商都西北方向僅 20 餘公里,佔地面積至少有 600 萬平方米。

商代前期 獸面紋銅建築飾件 小雙橋出土 攝於河南博物館

在當時的政治中心小雙橋遺址,考古人員發現了宗廟社稷祭祀的場所遺蹟,有非常奢侈豪華的祭祀壇,有大量殉人的痕跡。一處只有 0.6 米深、0.85 米寬的叢葬坑中,堆積了大量被肢解的人骨,其中有頭骨 31 枚。

此時,鄭州商城並未廢棄。一是繼續作爲經濟中心,鑄銅作坊仍在使用;二是出現了新的功能:高等級貴族墓葬區。

書院街高等級貴族墓地(2號墓)的建造、使用及至廢棄,都是出現在這一階段。

這指向了一種可能:上層貴族生活在小雙橋遺址,卻埋在鄭州商都內。

黃富成判斷,“整體看下來,書院街墓地使用時間較短,可能也就幾十年光景。”

那麼,爲什麼商王首領們要從苦心經營的鄭州商城遷走?

在鄭州書院街考古新發現座談會上,北京大學歷史系與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朱鳳瀚指出,這一時期的一系列考古發現證明了考古學家鄒衡先生的論點,即商王朝自鄭州地區向安陽地區的遷移,是由於和北方文化的碰撞與交流造成的,這在書院街2號墓中出土的“金覆面”中可以尋找到相關的線索。

2 號墓出土的金覆面

金覆面,呈扇貝形,寬18.3釐米,高14.5釐米,重43.52克,含金量84.36%。

覆面,作爲喪葬習俗,指在死者面具覆蓋。材質有陶、金、玉、石、青銅、皮革等多種。

扇貝形覆面器,很可能是商人貴族特有的文化現象,因西周以後扇貝型覆面器幾乎消失。

先秦時期,海貝是極其稀有之物。在晚夏(二里頭文化)或早商時期,貝類不僅充當了貨幣資格,作爲珍貴的奢侈品,被君主或貴族用作賞賜和饋贈。書院街 2 號墓出土了貝幣 120 餘枚。

海貝

“有一種認識是商人祖先或來自東北渤海灣區域,使用海產品可能體現了一種傳統的精神觀念。”黃富成說。

這件金覆面器與另一件扇貝形的青銅覆面器,組合成套使用。

黃金、青銅製的兩件扇貝形覆面器

過去出土的多個覆面器,唯有這一件由黃金製成。

考古所見商代以前黃金製品,多爲小型耳飾、頸項環、臂釧等,多分佈在西北和長城以北地區。在新疆小河墓地,出土的金銀合金耳環,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最早金銀合金製品。

新疆小河墓地出土的耳環

中原地區尚未發現早於商代的黃金製品。此前,在鄭州商城東北角的祭祀區也發現過夔龍形金箔片,小雙橋遺址祭祀坑也有 2 片金箔等。

2 號墓出土的金泡

2 號墓出土黃金種類多,等級高。大量用金的黃金文化現象,在中原地區是首次發現。

與此同時,在內蒙古伊金霍洛旗朱開溝遺址的墓葬裡,出土過商前期扇貝形的銅覆面。

朱鳳瀚向文博時空指出,“北方人羣與商人之中都出現了扇貝形覆面。這種現象既是文化的交流,也體現出此時期的商人與北方人羣已發生聯繫。這是其中一個側面。”

殷墟時期,北方文化與商人交流的證據更多,“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有北方族羣南下與商人發生戰爭的記載。殷墟早期的墓葬、殉葬坑、殺祭坑中多有帶北方族羣文化特徵的青銅器。來自北方人羣的馬、馬車的使用也始於殷墟。”

文獻記載,成湯之後商都五遷,直到盤庚遷殷。

商人遷都與北方文化南下,二者是否有關聯?金覆面的出土,催生了一個有趣的話題。

考古發現能夠說明的是,在雙方交鋒、交流的過程中,用金的習俗融入了商人的文化傳統。泛着閃耀光澤的黃金,開始在中國各地散播。

後來,同樣深受商文化系統影響的三星堆遺址,出現了黃金面具。從西北到中原,再到三星堆——這可能存在一條黃金使用的傳播路徑。

金面具 出土於三星堆遺址

二里頭文化(夏),結束了由氏族部落聯盟共同體共存的局勢,開啓了中國步入廣域王權國家階段,邁入“最早中國”。

接續二里頭文化(夏)傳統的商人,經過前所未有的強勢大擴張,以高度發達的跨區域資源控制能力,將中國青銅時代推向新高峰,並開創了禮制文明的新規範。在這一文化氛圍下,鄭州商城高等級貴族墓地諸多打破認知的新發現,將留給後來人長久的思考與探索。

參考資料:

黃富成:《書院街墓地:拆遷工地下的商都貴族大墓》,《光明日報》,2024年04月14日11版

張昌平:《從出土玉戈看盤龍城等城市的高等級貴族》,《江漢考古》,2018.5

孫慶偉:《周代祼禮的新證據——介紹震旦藝術博物館新藏的兩件戰國玉瓚》,中原文物,2005

韓鼎:《見器如晤——在考古材料中遇見多面的婦好》,中國社會科學網,2023.4

鄧淑蘋:《“柄形器”考證——兼論西周中期鳥紋玉片的內涵》, 良渚博物院出版之:黃莉執行主編《玉魂國魄——中國古代玉器與傳統文化學術討論會文集(九)》(中華玉文化特刊),浙江古籍出版社,2023

袁廣闊:《鄭州商城考古新發現揭秘》,2022.10

井中偉 王建峰 齊文化:《商周青銅挹注器再辨識》,《考古》,2022年第2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夏文化研究中心編:《中原早期青銅時代——聚落與禮器專題研究》,2023

圖片 | 杜廣磊

排版 | 小謝

設計 | 尹莉莎

版權與免責:以上作品(包括文、圖、音視頻)版權歸發佈者【文博時空】所有。本App爲發佈者提供信息發佈平臺服務,不代表經觀的觀點和構成投資等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