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一財經金融價值榜·金融峰會”探索全球經濟變革新機遇

當前世界經濟正經歷着前所未有的變革,全球化的浪潮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外部環境複雜嚴峻背景下,國內也面臨着新舊動能轉換。在歲末年初的新起點上,金融機構如何在分化中穩健前行,金融創新如何助力實體經濟的發展備受關注。

11月28日,2024第一財經金融價值榜(CFV)·金融峰會在上海舉行。本屆峰會由復旦大學國際金融學院提供學術支持,以“新使命·新格局”爲主題,深入探討了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和數字金融五大關鍵領域。

會上,業界領袖們對宏觀政策進行了深入解讀,共同分析了全球經濟格局、中國經濟的韌性、金融市場的新活力,以及金融業在新發展格局中的新角色、新機遇和新活力。同時,峰會揭曉了“2024第一財經金融價值榜年度金融人物”,並頒發了第一財經金融價值榜獎項,以表彰在金融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個人和機構。

政策增量支持經濟復甦

峰會伊始,第一財經總編輯楊宇東在致辭中表示,自2024年以來,我國政策層面推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且增量的政策措施,以支持經濟復甦,這些政策措施涵蓋了財政、金融等多個領域,旨在爲經濟的穩定增長提供堅實支持。

“當前一系列政策已經逐步落地生效,有力提振了市場信心。”楊宇東表示,作爲專業媒體,第一財經持續關注這些政策的發展和市場反饋,並提供專業的報道和分析,以幫助公衆、市場參與者更好理解政策的動向及其對經濟的影響。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與金融學教授盛鬆成表示,從9月份開始的經濟數據來看,中國經濟已開始逐步止跌企穩,展現出慢變量的特點。未來降準、降息仍有空間。同時,我國實施貨幣政策配合積極的財政政策,從而促進經濟復甦。

“隱債化解雖重要,但擴大超長期國債規模更爲迫切,可助中央財政與央行良性互動。”中泰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會上致辭時表示,目前我國國債佔比低,發行國債能支持經濟、促轉型、擴消費。短期需積極財政政策,長期需財稅改革。居民低收入階層收入佔比十年未變,制約消費,財稅改革乃治本之策。

談及化債後短期內經濟需關注的要素,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志恆在峰會上分析稱,化債緩解了流動性風險,但化債遠未結束,要推動財稅體制改革上收事權和支出責任、建立債務和資本預算,構建長效機制從根本上防範隱性債務捲土重來。

金融改革推動新質生產力

第一財經副總編輯姚劍在致辭表示,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各行各業的面貌,隨着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新一代信息技術取得的突破性進展,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也不斷拓展和深化,數字經濟和傳統產業之間的融合日益緊密,全球經濟發展迎來新引擎。

在這一進程中,新質生產力的涌現,顯著提升了生產效率和創新能力,各行各業也在探索數字化轉型的路徑,進而推進生產方式的根本性變革。姚劍稱,在這樣複雜多變的環境中,世界迫切需要形成全新的全球合作和協同方案,而金融行業同樣如此。未來,作爲金融改革的排頭兵,機構會將更多的金融資源引流到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田軒指出,中國近期推出的增量政策旨在應對經濟挑戰並增強信心。在這一背景下,“新質生產力”成爲關注焦點,它強調創新的主導作用,是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增長的關鍵。然而,中國的科技創新水平仍需提升,與美國相比,中國科技創新企業數量較少。田軒強調,創新具有長週期、高不確定性和高失敗率,需要新的激勵機制和金融支持。

對比海外市場,思睿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洪灝在會議上提出,美國科技股市淨率異常高,與中國市場形成鮮明對比。他分析,特朗普上臺後美債收益率的飆升並非直接與通脹預期或政策相關,而是市場情感波動的結果。洪灝預測,2024年美國半導體週期和科技股資產價格將達到歷史峰值,而市場定價存在日元、人民幣低估及美國科技股高估的問題。展望2025年,市場波動性可能清除一些障礙,爲中國等市場帶來新機遇。

復旦大學國際金融學院執行院長錢軍認爲,中國的科創企業基本面強勁,具備高投資價值,但需加強與資本市場的互動。他指出,儘管美國科技公司估值高,中國和印度科技大公司未來投資價值更高。錢軍強調,企業如比亞迪雖在產品和市場份額上超過特斯拉,但仍需加強與資本市場的對話以獲得充分認可。

本次峰會還舉辦了三場行業圓桌討論,分別探討了金融護航企業出海、養老金投資與機制優化、以及宏觀政策加力下資本市場的熱點話題。

此外,會議期間揭曉了“第一財經年度金融書籍榜單”,從衆多書籍中評選出本年度國際國內最受推崇、最具專業水準和獨特視角的金融財經類書籍,入圍的十本書涵蓋經濟金融、商業管理、投資策略、公司經營、產業行業等多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