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諾貝爾文學獎揭曉!這些高分書籍不容錯過|思維品書

2024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韓國作家韓江被授予此獎,“以表彰她用強烈的詩意散文直面歷史創傷,揭示人類生命的脆弱。”

韓江的作品從根源層面回望生活的悲苦和創傷,主題深刻,風格獨特,代表作《素食者》、《少年來了》、《不做告別》等,多次獲得國內外重要文學獎項,她也成爲了當代韓國文壇最具國際影響力的作家之一。

說起諾貝爾文學獎,你會浮想起什麼?是高深莫測的文字,還是遙不可及的文學殿堂?其實,諾獎作品並非高高在上,它們蘊含着無盡的魅力,能讓我們觸摸到人性的溫度,領略到世界的多彩。

作爲百年來備受矚目的世界文學最高獎項,諾貝爾文學獎一直是全球閱讀者們的高質量閱讀風向標。今天《思維品書》爲讀者朋友們推薦5本往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高分作品,如果你近期正不知道該讀什麼書,不妨一起看看!

《一個女人的故事》

作者:[法] 安妮·埃爾諾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一個女人的故事》是安妮·埃爾諾對母親和女兒、青春和衰老、夢想和現實的感人敘述。在母親死於阿爾茨海默症後,作者開始了令人生畏的時光倒流之旅,她試圖捕捉真正的女人,那個獨立於女兒而存在的女人,那個出生在諾曼底小鎮、死在巴黎郊區醫院的老年病房裡的女人。

她探討了母親和女兒之間既脆弱又不可動搖的紐帶,將她們分開的疏遠的世界,以及我們必須失去我們所愛之人這一無法逃避的事實。在這部平靜而有力的致敬作品中,埃爾諾想要爲她的母親爭取蕞大的公平:將她描繪成她自己。正如作者所說:“現在我寫我的母親,就像該輪到我重新讓母親出生。”

2022年,法國作家安妮·埃爾諾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中稱讚她:“勇敢、冷靜而敏銳地揭露了個人記憶的起源、隔閡與集體壓抑。”

《長日將盡》

作者:[英] 石黑一雄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長日將盡》是諾獎得主石黑一雄1989年獲布克獎的作品,也是石黑一雄重要的代表作。小說以管家史蒂文斯的回憶展開,講述了自己爲達林頓勳爵服務的三十餘年時光裡的種種經歷;雖然達到了職業,但史蒂文斯過於冷酷地壓抑自我情感,追求完美履行職責,而在父親臨終前錯過最後一面,之後又與愛情擦肩而過。

小說通過主人公的回憶,將一個人的生命旅程在讀者眼前抽絲剝繭,同時也折射出一戰與二戰之間那段非常時期的國際政治格局。

本書是石黑一雄繼《浮世畫家》後的第三本力作。史帝文斯是一位上了歲數的總管,服侍達令頓爵爺三十年時光,他回憶過去,重新面對生命中的重要事件,不知不覺間,其嚴謹且壓抑的情感逐漸鬆動。史帝文斯待人淡漠而含蓄,自命不凡且缺乏幽默,他將一生奉獻給他認定的工作職責,希望藉全然的無私奉獻、冷酷地壓抑自我情感而登上職涯的高峰。

對他而言,堅忍克己是一種美德,他對自己在父親過世之際泰然自若的表現感到自豪,也相信在面對情感磅礡的女管家時,自己的處理是「正確」的選擇。

石黑一雄對於史帝文斯的個性塑造細微精準、恰到好處,製造出反諷的效果,使主角不經意流露出一種令人悲憫的自欺。作者在令人沉痛不已的結局裡也描述了主角遲來的覺醒,史帝文斯感嘆自己浪費了一生,盲目爲愚癡的主人服務,也始終不能曉悟「人情交誼」

1993年根據小說翻拍的同名電影(又名《告別有情天》)由英國著名演員安東尼•霍普金斯和艾瑪•湯普森主演,獲得八項奧斯卡獎提名和六項英國電影學院獎提名,成爲影史經典。

《蛙》

作者:莫言

出版社:浙江文藝出版社

莫言是一位詩人,一位撕碎程式化的宣傳海報,把個人從湮沒無名的芸芸大衆之中提升起來的詩人。

莫言的想象飛越於整個人類的存在狀態之上……他向我們展示的是一個無真相、無常識,亦無同情的世界,是一個人們膽大妄爲、孤立無助、荒誕不經的世界。

以四封長信和一部話劇串起的新中國六十年波瀾起伏的“生育史”,藉由從事婦產科工作50多年的鄉村女醫生的人生故事,述說了計劃生育政策背景下“生育”給人們帶來的悲與歡、喜與樂、收穫與喪失,同時也剖析了特殊時期裡,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

作者說,這部小說寫的是人,看似是一個人,實則是一羣人。他人有罪,我亦有罪,這部觸及國人靈魂最痛處的作品,也以最虔誠的姿態,呈現出了對生命的敬重與悲憫。

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中稱讚他:“用魔幻般的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和現代融爲一體。”

《逃離》

作者:[加拿大] 艾麗絲· 門羅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逃離》是2013年諾貝爾獎得主艾麗絲·門羅代表作,極受讀者喜愛,中文版累積銷量已超70萬冊!

《逃離》講述愛的力量和無止境的背叛,講述瑣碎生活中的不安分、錯過的機會,講述一次又一次的逃離,以及人們爲此付出的代價。門羅關注日常生活,善於捕捉人與人之間複雜而微妙的關係。不同年齡、不同境況中的人,在門羅樸實剋制的文筆下生動鮮活,似可觸摸。

每個人總會遇到什麼事,什麼人,讓你覺得像肺裡什麼地方扎進去了一根致命的針,淺一些呼吸時可能不感到疼。可是每當需要深深吸進去一口氣時,便能覺出那根針一直存在。

她不滿安徒生《美人魚》的悽慘結局,便在這條路上構思出另一個結局——最終,小人魚活了下來,和王子幸福快樂地生活在一起。

就這樣,貧瘠反而催生了自信,逆境反而激發了勇氣,讓她一路高歌,勇往直前。後來在訪談中,她總是感恩這種貧瘠,不止一次說自己是幸運的。

這個世界上就是有這樣的人,無論這個世界發給他什麼牌,她都能欣然笑納,然後打出一手王炸。

《每一句話語都坐着別的眼睛》

作者:[德] 赫塔·米勒

出版社:貴州人民出版社

赫塔·米勒,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生於羅馬尼亞德語村莊,以詩的凝鍊,散文的率直,描繪流離失所者的處境,通過寫作這種沉默的行動,賦予弱小者以尊嚴。

《每一句話語都坐着別的眼睛》出版於2003年,收錄九篇文章。作者講述了從羅馬尼亞小村莊到諾獎領獎臺的傳奇經歷,是瞭解其生活與創作的絕佳切入點。

杏樹、手帕、國王,幼兒園、工廠、新移民,告密、恐懼、逃跑,通過敏銳的視角與剋制的語調,作者出入於生活與文學,熔淬成一篇篇鋒芒畢露的文章,刺破羅馬尼亞社會的表層。

《每一句話語都坐着別的眼睛》是一部散文集,彙集了赫塔·米勒的九篇文章,主題各不相同。作者運用冷峻、超現實的詩性語言,表達了對現實環境的內心感受,對流離失所的生活狀態的感想。總括起來說,不同的文章都展現了作者對真正的人性的尊嚴與詩人的胸懷的關注。

本書首版於2003年,是這位諾獎得主出色的散文作品,以清晰直接的風格,闡述其小說主題,生命感悟,可以更好地進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作者雙重異鄉人的身份,以及由此而來的旁觀者視角,再加上她對語言媒介的敏感性使得她的這些文章讀來很有啓發。

本文源自:投資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