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國AI產業大有可爲

王飛躍毫無疑問,剛剛過去的2024,是智能科技與產業結合的里程碑之年。這一年,在生成式語言大模型ChatGPT的熱浪中開局,2月又被視頻大模型Sora短短的一分鐘表演所震撼。緊接着,全球各種人工智能(AI)應用創新和產品不斷迭代更替,從抖音的豆包到特斯拉的人形機器人Optimus, 令人目不暇接。這一切預示着什麼,是“全面AI”(ALL in AI)嗎?首先,一場人類社會知識的基礎性大變革已經開始,專業知識的定義與內涵即將改變,並將衝擊社會的各個行業。今日之專業知識,明日將成爲科學素質和科技常識,不學也要會,不會就去問。而且,大部分內容不再需要課堂式的傳授。據報道,美國亞利桑那州已經推出完全由AI教授學術課程的學校。其次,AI的含義也在發生改變。“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已成爲“老AI”(Old AI),2024年是代理式人工智能(AI Agents)的元年。代理式人工智能,指的是可以通過設計好的流程或利用可用的工具,自主解決複雜的多步驟問題。大模型已將AI重鑄爲代理式人工智能,但這也將很快成爲“舊AI”(Past AI)。智能科技發展的趨勢清楚地表明,AI不久就會嬗變爲自主式人工智能(Autonomous Intelligence),這將成爲集無人機、無人車、無人船等各種物理和數字機器人爲一體的“新AI”(New AI)。我國正在興起的低空經濟及生態產業,將是“新AI”的一大應用場景。屆時,“老、舊、新”AI將協同發揮作用,構成混合式平行智能,大步邁向知識自動化產業,揭示AI之本質。這就是1956年達特茅斯會議、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人工智能會議的發起人約翰·麥卡錫教授心中的AI:自動化人工智能(Automation of Intelligence)。這將使另一位人工智能之父、諾貝爾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教授認爲的“原本無法傳遞、難以製造、不可能成爲社會商品”的信用力與注意力,實實在在地由新AI技術轉化爲智業社會裡可以大規模生產、大批量流通的基礎性新商品。這樣一來,可以創新商品的範疇、擴大經濟空間、拓寬提效途徑、確保智能經濟的邊際效用遞增效果,讓世界可以走上新型可持續發展的智慧之道。新AI對於就業的衝擊,是我們必須關注的重大社會問題。短期而言,應規範推動PAPAI++新行業的發展,即提示工程師(Prompt Engineer)、對齊工程師(Alignment Engineer)、引導工程師(Prescription Engineer)等新工種。長期而言,新AI必將升級人類的就業方式,不但不會讓更多人失業,還會比機器、計算機等更加有效地爲我們提供更多、更好、更可持續的新工作崗位。當下的快遞小哥、直播賣貨等只是未來新工種的初始形態,但它們已經表明,新AI不會、更不可能讓更多人失業。同時,我們也需要認識到,新技術的發展是歷史性潮流,我們必須積極面對,並主動有效地研究如何治理變革過程中衍生出來的各種相關問題。正如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近日所言:人類的命運絕不能交由算法的“黑箱”決定。從理論和技術上,對於特定問題與特別領域,可解釋的AI是必然的追求;但對於通用智能,相對於人類的認知能力,智能本質上是不可解釋的,無論在其前面加多少形容詞也不行。因此,AI和智能科技的治理變得極其重要,必須由人類主導,這將催生新的社會形態與生態。世界上一些主要區域和國家已認識到這個問題,歐盟已經走在前面,去年8月實施的人工智能法等值得我們關注與研究。觀察全球AI的現狀與發展趨勢,自2025年起它將從3個方向加速展開。首先是數字人智能技術,其中人工智能驅動的科學研究(AI for Science)將在AI的諾貝爾桂冠加持下向各個學科深入滲透,有望實現從代理式人工智能到數字人、機器人、生物人一體化,具有平行智能的平行科學家的跨越性突破,並得到廣泛應用。其次是自主智能團體技術的突破,會使每個人都可以具有自己的數字人公司或組織,這將極大擴展個人的能力與執行力。最後,藉助區塊鏈智能、智能合約、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等新興技術,AI治理將走上硬核技術化並得到廣泛應用。去年中東發生的尋呼機爆炸事件警示我們,對於未來的某些產品,需要利用區塊鏈和智能合約等技術對原材料、中間構件進行加密和追蹤。還有當下海外風行的“數字遊民”羣體,他們利用加密幣和DAO進行生活與創業,如今相關經濟規模已達5萬多億美元。以上兩種現象都在提醒我們,必須突破傳統的治理思維,學會藉助AI和智能技術進行治理。在此形勢下,中國的AI科技及產業大有可爲,新質生產力更是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我們必須正視目前與國際前沿AI技術與產業的差距,積極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式,然後實事求是,在迎頭趕上的同時,加大基礎科研的支持力度。實際上,對於AI基礎研究而言,由於算力和尺度定律的影響,除了極少數機構,大多數科研人員已經難以獲得一線參與實戰的機會,就像百年前研究物理卻沒有原子實驗設備和量子物理理論知識一樣,這已經成爲一個全球性問題。這一現象是短暫的,但十分關鍵,特別是中國這樣的大國必須認真應對。重視各種科學智能方法,有效利用並充分發揮可持續能源的優勢,切實打通“小知識、大數據、深智能”的數據化、產業化道路等,這些都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加快行動。目前AI發展的國際形勢和產業現狀表明,AI技術突破的機會依然還有很多,技術的迭代更是難以被個別國家或企業所壟斷。無論算法還是算力,中國一定能夠達到並取得領先世界的水平,特別是我們有巨大的科技人力和綠色能源優勢。當然,我們需要尊重規律,切勿投機,長遠規劃,另闢新徑,直道行車,做好自己的事,堅持全球化合作,堅持造福全人類。(作者是中國自動化學會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