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學醫,他從中專生逆襲985醫學博士
重回校園後,他花10年時間從農學跨到醫學。
撰文 |郭雪梅
去年秋天,“冰寒”順利通過了博士論文答辯,開始了人生的新階段。今年6月底,他回到母校同濟大學醫學院,補上了畢業典禮。
這在普通醫學生看來再正常不過的事,對他來說並不容易。“冰寒”本名許德田,曾是一名中專院校出身的農學生,後考入上海水產大學(現上海海洋大學),本科畢業後做過外貿、化妝品電商等工作。
“冰寒”畢業照
重新學醫時,他已經36歲了,先後在安徽醫科大學、同濟大學醫學院攻讀了碩士和博士學位。他的求學經歷曾引發廣泛關注,不過,在那個傳播度甚廣的故事中,很多人並不知道他的本名,只知道“冰寒”是位皮膚科科普大V,在全網擁有超過300萬粉絲。
如今,雖然“冰寒”沒有成爲一名皮膚科醫生,但他依然從事着自己熱愛的皮膚學研究工作。以下是他的自述:
中專起步的農學學士,對痤瘡很感興趣
20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們那兒成績非常拔尖的學生才能上中專。1993年,我是我們縣北區中考的第一名,考入了當年的國家級重點中專陝西省農業學校。
一開始,我學的農業相關專業,學校有外教帶專業課,爲我的英語打下了基礎。學校還有很多實驗課,我經常去實驗室給老師做助手。現在想來,這對我學醫有很大幫助。
在陝西省農業學校時,“冰寒”爲前排左起第5人
中專畢業前,農業部向全國農業中專學生開放了報考部屬大學的機會,經過再三思考,我選擇報考上海水產大學的水產養殖專業。2001年本科畢業時,我又考取了上海外貿學院的國際貿易第二學士學位,找到了一份外貿崗位的工作。
2005年,我偶然進入了化妝品行業,工作期間遇到很多皮膚長痘的消費者,我非常希望能夠給他們提供有效的幫助,從此開始對皮膚醫學感興趣。
剛開始是自學,我讀了很多關於皮膚學的書。2010年微博上線後,我把微博作爲讀書筆記使用,每當讀到比較重要的內容,就做成總結貼在上面。後來沒想到真有人看,還有人向我諮詢一些關於皮膚的問題。
“冰寒”書架上曾經閱讀過的部分皮膚美容相關書籍
“長痘”是大家諮詢最多的。我從小不長痘,很難體會這種心情,但我疑惑的是:爲什麼有這麼多人被痘痘困擾。
微博上曾有一個姑娘跟我說,因爲滿臉是痘,自己都不敢出去見人。生活、工作、愛情都受到很大影響。她當時手寫了一封16頁的信,把這段經歷告訴了我,那封信我現在還保留着。
“冰寒”收到的手寫16頁信
爲了進一步研究,我開始閱讀皮膚病學的書和中外論文。通過文獻,我得知中國有3億人長痘,除了青少年,還有很多成年人被痤瘡困擾。可以說,痤瘡非常廣泛地影響着人們的生活。
我還發現,很多人在青春期長痤瘡後,並沒有進行良好的護理或治療,導致出現更嚴重的皮損,比如痘坑,那就只能去做醫美了,而我目睹了用醫美治療痘坑的過程,非常煎熬,我爲這些患者感到惋惜,如果他們能早一些得到有效的護理或治療,就不必忍受這樣的痛苦。
學得越多,我的感受也就越複雜。我發現,與龐大的痤瘡患者數量相比,多年來,痤瘡領域的研究沒有突破性的進展,一些常用藥物和療法已經應用了幾十年,至今都沒有質的改變。
這是不合理的,所以我想,是不是可以從事這方面的研究,搞清楚痤瘡到底是怎麼回事,怎麼有效地解決這個皮膚問題。
花十年讀到同濟大學醫學院
2013年,我重返校園,攻讀皮膚學碩士學位。由於是非醫學背景,報考前還受到了一些限制,好在有專家支持我,爲我寫了推薦信,這才得以順利報考。
在痤瘡病因領域,多年來的主流觀點認爲:痤瘡丙酸桿菌是導致痤瘡的首要“元兇”,所以治療痤瘡的基石之一,就是使用能抑制該細菌的抗生素,不過在臨牀中,這隻對一部分人有效。
在2013年的一次實驗中,我發現,大部分痤瘡粉刺沒有紅色熒光,而此前有研究者曾報道,痤瘡丙酸桿菌在紫外線下會發出紅色熒光。
這讓我產生了一個疑問:痤瘡皮損中紅色熒光很少甚至沒有,是不是說明可能裡面沒有痤瘡丙酸桿菌?如果沒有痤瘡丙酸桿菌,那會是什麼呢?
100多年來,學界對於痤瘡的大量研究都聚焦於痤瘡丙酸桿菌,但我認爲,不一定是痤瘡丙酸桿菌的問題,也可能有其他微生物參與。
這一想法相當大膽,我的導師劉瑋教授和我談了三次,建議我仔細求證、謹慎調查後再決定是否繼續研究。他擔心的是,我萬一選錯了研究方向,時間、錢、精力全都白費了。
後來,我看了很多文獻,對痤瘡丙酸桿菌與痤瘡的歷史關係作了全面梳理(後發表於《臨牀皮膚科雜誌》),也做了很多實驗。
在我看來,痤瘡可能是一種與不同微生物相關的一組毛囊炎系列(而不是與單一微生物相關的單一疾病),因而需要精準診斷和治療。在完成大量的調查和研究工作之後,2016年,我在一篇SCI論文中提出了這一猜想,論文發表在Experimental Dermatology上。
當時,這篇論文引起了一些爭議。一位研究痤瘡丙酸桿菌的著名瑞典教授寫了一篇文章發表在同一雜誌上,批評了我的研究。這種探討是非常有益的,況且我也確實沒有更多證據證明,如果不是痤瘡丙酸桿菌,又會是何種微生物對痤瘡產生作用。
碩士畢業後,我還在思考這些問題:痤瘡丙酸桿菌跟痤瘡是什麼關係?其他微生物對痤瘡病理過程的影響有哪些?2017年,我考入同濟大學醫學院王秀麗教授門下,攻讀醫學博士學位,我的博士課題就圍繞着這些問題展開。
“冰寒”收到同濟大學醫學院錄取通知書
讀博很辛苦,我也遇到過很多難題。比如做細胞實驗,按照醫院規定,可用的實驗室不允許帶進細菌,這導致我博士課題的一部分工作無法正常開展。
幸好讀碩士那年,爲了方便做研究,我創辦了國內第一個私人非營利性皮膚學實驗室。這次又遇到類似的情況,所以,我和兩位師妹又建立了一個基礎聯合實驗室,得以順利完成課題中細胞和分子生物學有關的研究工作。
我的研究表明,確實有多種微生物可能參與痤瘡發病的關鍵病理過程,因此,從微生物病因學的角度看,痤瘡不應被視爲一種僅和痤瘡丙酸桿菌相關的疾病,而應當從微生物組的高度考慮痤瘡與微生物的關係。
同期完成的臨牀研究也顯示,根據這一新思路開發的配方,可在4周內顯著改善痤瘡。
沒有成爲醫生
相對於當臨牀醫生,我自己對研究更感興趣。
在碩士和博士求學過程中,我清楚體制內做研究有一些限制,比如拿錢很困難,花錢也困難,我不想把時間和精力花在與研究無關的事情上,所以選擇成爲一名獨立的研究者。
畢業後,我對自己的規劃是,一方面繼續做好研究,探究痤瘡和更多對廣大人羣造成困擾的皮膚問題,另一方面,把研究成果的轉化落地做好。
11年前,我是想解決痤瘡問題纔去讀的皮膚科碩士、博士,期間所有課題都是圍繞如何解決痤瘡的目標進行的,現在也已經形成了完整的技術體系,所以之後想嘗試把這些技術和成果賦能給美容皮膚行業的同仁,共同幫助中國3億痤瘡患者。
還有就是繼續我的寫作之路。我一直希望能夠寫一本普通人都能讀得懂的護膚書,2012年,我準備寫《素顏女神:聽肌膚的話》,但開始動筆的時候就發現我高估了自己,因爲有很多粉絲關心的問題,我根本沒有答案,文獻裡沒有寫過,其他專家也沒有講過。
於是,讀碩士期間,我一邊收集粉絲的問題,一邊設計實驗進行驗證和回答,一邊利用空閒時間慢慢寫。花了4年時間,2016年這本書終於出版了,沒想到很受歡迎,獲得了第二十九屆北方十省市(區)優秀科技圖書最高獎——暢銷書獎,成爲目前銷量最高的中文護膚書之一。
出版社的老師很開心,就催我繼續寫,後來對痤瘡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之後,覺得可以寫第二本書了。我又花3年寫了《聽肌膚的話2:問題肌膚護理全書》,現在兩本書的銷量已經超過50萬冊。我現在正在寫第三本書,暫定叫《護膚風雲錄》,不知道明年能不能寫完。
“冰寒”出版的著作、譯作,以及參譯、參編的專業書籍(部分)
現在回頭想想,我感覺人生還真是蠻奇妙的。每個人曾經都有宏大的理想,我小學時想過做一個科學家,中學時非常喜歡讀一些優美的文字,那時候我文章寫得也還可以,有同學曾贈言祝福我當個作家。
18歲之後,我想成爲一個商人,因爲覺得那樣更自由和有趣;大學畢業後面對社會,人要工作、得吃飯,我首先要考慮的是怎麼樣讓自己在上海存活下來。但我沒想到,最後竟然成了一名作家,也在做皮膚醫學研究,雖然不是科學家,但也算是一個研究者。
不過,我現在也感到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去年下半年我生了一場大病,手術後身體非常虛弱,精力不夠用,自我檢討下來,感覺是這些年來太拼了,攬的事兒太多,導致身體抵抗力不夠。
這10年來,讀碩讀博、各種考試、做實驗、發論文、寫書、譯書、寫文章、拍視頻,嘗試做一些成果轉化;另外還有很多社會活動,忙得一刻也停不下來。2024年春節前,我決定把各種事情理一理,集中有限精力做好有限的事情。
往回看,不管是做自媒體、寫書,或者是讀研,我感到慶幸的是我始終圍繞着皮膚學在做有積累的事。外界給了我很多身份標籤:網紅KOL、博主、作家、譯者、商人......在這些身份標籤之外,我更認同自己是一個皮膚學的學習和研究者。
未來,我會繼續做皮膚學研究工作,尋找解決皮膚問題的方法,盡我所能幫助更多人擺脫煩惱,擁有美麗健康的皮膚。
來源:醫學界
責編:黃思宇
編輯:趙 靜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爲決策依據時另行覈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