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追蹤證實 花蓮海域爲抹香鯨活動範圍

多羅滿賞鯨船14日發現的抹香鯨羣中有母子檔,抹香鯨現蹤的地點離花蓮海岸也越來越近。(多羅滿賞鯨提供/王志偉花蓮傳真)

由民間發起的「太平洋抹香鯨計劃」,觀察抹香鯨在東部太平洋海域現蹤的機率,14日在花蓮外海遇上超過10頭抹香鯨羣聚,還有母子檔,這對研究人員是一項振奮的消息,抹香鯨在花蓮的發現率已經超過6%,這數字反映了花蓮海域成爲抹香鯨活動重要區域範圍!

習慣沉潛於海中的抹香鯨,近年在東部太平洋海域現蹤機率增加,令人好奇原因,在民間團體勇源教育發展基金會、宏碁基金會等支持下,推動「太平洋抹香鯨計劃」,經過3年記錄鯨豚行蹤軌跡圖,收錄抹香鯨的聲音分析,深入瞭解這羣大型鯨種的行爲和習性,從而促進保育工作的進展。

多羅滿賞鯨業者呂世明轉述指出,昨天上午8時30分許,賞鯨船從花蓮港出發,朝南方航行了半小時,便遇上了悠遊於太平洋中的抹香鯨,10頭抹香鯨靠着賞鯨船,並不感到陌生。船長表示,花蓮外海近幾年的熱鬧景象讓人驚喜,當中還發現抹香鯨中有母子檔,離岸也越來越近,使得這次觀測更加特別與難得。

呂世明說,抹香鯨是齒鯨類體型最巨大的的生物,體型龐大但體態優美,常被譽爲大海的使者,然而曾因爲環境和人類的干擾,抹香鯨的數量逐漸減少。這次在花蓮外海的抹香鯨觀測,不僅讓人感到興奮,也提醒着我們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

根據去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抹香鯨在花蓮的發現率已經超過了6%,這一項數據反映了花蓮地區成爲抹香鯨活動的重要區域。

呂世明表示,太平洋抹香鯨計劃是一項重要的研究工作,由作家廖鴻基領航的調查船,帶着海幫手調查船班專程出海研究,蒐集數據將有助於瞭解抹香鯨活動模式、遷徙路線和社羣結構,進而爲保育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未來也將與其他國家的抹香鯨保育計劃交流、合作,分享經驗和最佳實踐,共同努力保護罕見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