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萬解放軍最強者,榮獲9次特等功,4次被毛主席接見,他是誰?

新中國是從炮火中浴血而出的,偉大的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趕走了外國侵略者,又消滅了國內一切破壞和平的因素後,才一點一滴建設起了我們現在這個強大的國家。

在那段崢嶸歲月中,涌現出了無數英雄人物,他們每個人身上都有着感人至深的故事,都爲取得革命最後的勝利,作出了突出貢獻。

這些在黑暗中爲中國帶來光明的英雄們都是國家的棟樑,也是我們心中的榜樣和崇拜的對象。

在他們中間,有一位軍人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因爲他曾經獲得過3次“特等戰鬥英雄”稱號,9次榮立特等功,還受到毛主席4次接見。這樣的榮譽在四百萬解放軍中除了他,再無第二人。

這位最強“兵王”叫做張英才,他的事蹟光聽數字,就已經足夠震撼。

張英才參加大小戰鬥百餘次,曾經依靠一個連的兵力抵禦了敵人一個師的衝擊,所在部隊以及他個人獲得的戰鬥榮譽都數不勝數。

但以上這些還遠遠不能概括張英才的偉大,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詳細講講這位英雄波瀾壯闊的一生。

是什麼力量驅使着他在戰鬥中如此英勇無畏?

在一系列令人敬佩的榮譽中,又包含着怎樣驚心動魄的故事?

張英才出生於1924年12月,山西萬榮縣人。

他的童年生活充滿了極度地混亂和不安,貧困的家庭、地主豪強的壓榨、不知何時就會突然燃起的戰火……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能安穩地種地、放羊對於那時的張英才一家來說已經是奢望,更不用提讀書寫字,去追求更好的生活。

但無論是張英才,還是當時中國的每一位貧苦百姓心裡,都有一束微光,那就是剛剛成立不久的紅軍,他們是真正爲普通百姓謀福祉的隊伍,張英才也經常從父母那裡聽說他們的英雄事蹟。

就這樣,痛恨地主豪強壓迫的張英才在冥冥之中受到了共產黨思想的影響,想要加入紅軍的願望也在他心裡暗暗紮了根。

1936年,萬榮縣終於迎來了一支共產黨的部隊。

他們就像口口相傳的故事中那般,趕走了附近的日寇,還在當地打土豪分田地,張英才一家從那以後再也不用忍受被剝削的生活。

不僅如此,這支隊伍還在當地開辦起補習學校,出身貧寒的張英才因此得到了讀書學習的機會。

這一件件善舉,讓張英才更加堅定了要加入共產黨隊伍的願望。

七七事變後,一心報效祖國的張英才懷着滿腔熱忱報名參軍,可惜那時年紀還太小,部隊領導就婉拒了他的申請,並鼓勵他先留在家裡好好讀書。

張英才沒有灰心,還聽取了對方的建議,在學校繼續開闊自己的視野,並苦練對參軍打仗有用的技藝。

終於,1939年,15歲的張英才實現了一直以來的願望,成爲了一名八路軍戰士。

那些參軍之前學習的知識和進行的訓練也沒有白費。很快,他就因爲已經擁有了良好的基礎,而從一衆新兵中脫穎而出,被編入212特務連。

再加上平時所表現出的頑強鬥志和甘於奉獻的精神,張英才得到了連隊領導們的一致認可,他們都覺得這個小夥子今後必成大器。

但是相信誰也無法想到,當時看來還非常稚嫩的張英才在未來能達到如此令人難以置信的高度。

張英才第一次嶄露頭角是在1941年9月,當時日軍的魔爪已經伸到了太嶽山以南地區。

眼見敵人來勢洶洶,妄圖徹底摧毀建立在這裡的抗日根據地,八路軍領導果斷下令進行轉移。

但是由於日軍的武器裝備比我們先進太多,所以在對方猛烈的炮火圍攻下,我軍的傷亡十分慘重,戰況也變得危急起來。

此時,張英才所在連隊接到了緊急任務,那就是掩護212旅指揮部撤離。

一行人經過頑強地反擊,打退了一波又一波進攻,但無奈還是因爲敵衆我寡,最後被圍困在了佛廟嶺附近。

惡戰一觸即發,日軍依靠武器優勢,接二連三地向我方陣地投擲炸彈。

即便如此,英勇無畏的八路軍戰士們也沒有慌亂,而是在旅長的指揮下頑強反擊,奮力堅守着陣地。

可能是因爲指揮戰鬥過於專注,旅長沒有發現一枚炮彈正向着自己的方向襲來,還在高聲呼喊讓遠處的戰士快點離開危險區域。

好在張英才在英勇作戰之餘,也一直關注着旅長的安全。就在千鈞一髮之際,他猛地衝了上去將旅長撲倒在地。

炮彈就爆炸在距離剛纔旅長所在位置的不遠處,如果不是張英才反應迅速,旅長幸好沒有犧牲,也免不了重傷的結局。

然而現在就不一樣了,旅長毫髮無損,張英才除了腿上有輕微擦傷外,也無大礙。

緊接着,化險爲夷的二人又繼續投入戰鬥,張英才更是來不及包紮傷口,就端起機槍孤注一擲地向敵人掃射。

此舉極大地鼓舞了士氣,衆人用鋼鐵般的意志和絕不放棄的精神,堅守陣地幾小時後,終於等到了增援部隊,然後大家齊心協力,成功突出了重圍。

戰鬥結束後,張英才身上已經有多處受傷,鮮血也染紅了衣衫。

之前張英才因爲年紀尚小,上戰場的機會不多,但是經驗尚淺的他卻在這次戰鬥中表現出了超越同齡人的沉穩和勇敢。這一點得到了旅部領導的高度讚揚,還號召戰士們都要向張英才學習。

如果說佛廟嶺一戰只是初露鋒芒,那上黨戰役則是徹底讓張英才在全軍名聲大振。

1945年8月中旬,國民黨部隊向上黨解放區進犯。爲了保衛勝利果實,解放軍戰士們也很快就還以顏色,希望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殲滅來犯之敵。

按照作戰計劃,我軍的第一個目標是拿下長治。爲此,需要率先攻克長治周圍的重要關隘。

當時張英才已經是57團九連的指導員,他所在的部隊負責主攻北關,全團計劃從東西兩面對此地實施夾擊。

行動當晚下起了傾盆大雨,城門外的積水很深,張英才只得帶着戰士們冒險涉水前進。

好在有驚無險,全連所有人都順利從北關西北側秘密潛入了關門。

張英才按照作戰計劃,指揮隊伍佔領制高點並開闢新道路。然而在準備過程中意外發生了,一位戰士不慎弄出響聲,暴露了自己和戰友的位置。

周圍敵人很快就反應過來,一瞬間,子彈出膛、手榴彈爆炸的聲音響徹了整個街道。張英才見狀,趕緊下令就地還擊。

雖然有些倉促,但解放軍戰士們從行動開始的那一刻,就保持着極高的警惕性,戰鬥意識也早就拉滿。所以面對突發情況,絕對有能力應對自如。

然而國民黨部隊那邊則不然,他們根本沒有做好戰鬥準備,也沒有什麼必勝的信念,所以在解放軍戰士們猛烈地還擊中,他們很快就陷入一片混亂,不到10分鐘時間,就被全部殲滅。

趁着隊伍士氣正盛,張英才藉機佔領了幾座院落,然後向街道東邊的敵人展開攻擊。

雖然連戰連捷,但這並不意味着張英才帶領的九連可以高枕無憂,因爲他們身後的高地仍在敵人手中。

再加上其他攻入北關的兄弟連隊還未能到位,這樣一來,九連就陷入了三面受敵的危機局勢中。

但幸運的是,此時正值月黑風高之際,敵人不敢貿然行動,這給了張英才做足準備的時間。

他帶領戰士們挖通了現在佔領的這幾座矮房,又在牆壁上挖出阻敵的槍眼,以備敵人發起反衝鋒。

然後他還和連隊其他指揮員一起重新調整了兵力部署,力求用有限的人數發揮出最大的攻擊力。一切準備就緒,所有人靜待天明。

局勢的發展果然如張英才預料的那樣,早上能見度剛剛好一些,敵人就向九連所在的陣地發起了猛烈地進攻。

他們畏懼解放軍強大的戰鬥力,所以第一時間不敢接近,只能用重火力進行轟炸。

但是這些人不知道院子裡並沒有解放軍戰士,他們早已順着挖好的通道埋伏在了房間裡,等待着轟炸結束,敵人進入有效射程。

一陣狂轟濫炸後,就在國民黨士兵以爲院子裡已經幾乎沒有活口,亂哄哄地湊近時,張英才果斷下令全體戰士一齊開火,打了敵人一個措手不及。

被打懵的敵人倉促組織再次進攻,但九連的戰士們憑藉頑強的鬥志和全面的戰術安排始終未能讓他們再往前一步。

雖然面對九連的陣地無計可施,但因爲佔據着極大的人數優勢,國民黨軍沒有輕易放棄,所以還是持續發動着進攻。

張英才這邊也不斷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着陣地中的防禦工事,每一次調整,都像是能提前預知到敵人的下一步行動那般合理有效。

就這樣,從天色微明對峙到天色漸暗,敵人一次也沒有衝破過九連的陣地,甚至他們自己所謂的人數優勢也幾乎不復存在。

這次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以少勝多的戰役可以說是創造了奇蹟。上級領導爲了表彰九連英勇殺敵的事蹟,授予了他們“鐵的九連”稱號。張英才也因爲有突出貢獻,第一次獲得了“特等戰鬥英雄”勳章。

但這對張英才來說只是一個開始,他之後的成就更加驚人,不僅以一連之力勇敢迎戰敵人一個師,甚至還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1946年11月,國民黨妄圖向延安發動進攻,張英才接到命令,火速率領連隊前往呂梁東陽村阻擊敵軍。

因爲通訊條件受限,九連很快就和其他連隊失去了聯繫,一時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但是無論面臨着怎樣的困難,解放軍戰士的字典裡就沒有“害怕”和“後退”二詞。

張英才更是如此,他帶領九連的戰士們,捨生忘死,用僅有的兵力與國民黨一個師展開了殊死決戰。

戰鬥異常殘酷,但是張英才身先士卒、英勇無畏的強大精神力量,不僅鼓舞了戰友,也讓敵人聞風喪膽。

因此,就算在不佔優勢的情況下,戰士們硬是憑藉着堅強的意志力奮勇拼殺,堅守陣地整整4個小時。

等到援軍趕到時,九連只剩下了30餘人,但他們還是在張英才的帶領下,和來增援的大部隊裡應外合,全殲了敵軍。

此役過後,不僅九連再次受到表彰,張英才也第二次被授予了“特等戰鬥英雄”稱號。此時的張英才,也不過22歲,他創造奇蹟的步伐還在繼續。

1948年11月,在淮海戰役中,已經升任營長的張英才帶領一個營的兵力成功攔截了敵軍兩個旅和兩個師的突圍,更加準確來說,是完成了以500人對抗2萬人的壯舉。

張英才依舊是憑藉着對戰場局勢敏銳的洞察力,提前做好了詳盡的戰術安排,甚至大膽出招,趁夜色摸到敵軍陣地,炸燬了他們的重機槍連隊。

不僅如此,張英才還在大部隊發起總攻之時,率領戰士們擊斃了敵軍軍長,也佔領了國民黨軍部。

整個淮海戰役,張英才指揮的一營戰績斐然,不僅以少勝多,擊斃、俘虜敵人數千餘人,還繳獲了很多武器。

一營因此獲得了“鋼鐵營”的光榮稱號,他們的營長張英才也又一次被授予“特等戰鬥英雄”勳章。

從參加革命以來,張英才在戰爭最前線,一次次拋頭顱、灑熱血,用血肉之軀無懼無畏地和敵人奮戰到底。他也因此立下了赫赫戰功。

1950年9月,首屆全國戰鬥英模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張英才作爲其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受邀出席並在大會上進行了發言。

可以說,即便是在英雄雲集的四百萬解放軍中,張英才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9次特等功,3次“特等戰鬥英雄”稱號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會後,毛主席親切接見了張英才,並對他表示了極大的讚揚,還在全體與會人員聚餐時,特別要求安排張英才與自己同座。

新中國成立後,張英才也一直在爲黨、爲國家、爲人民做貢獻。

他參加過剿匪,也去過朝鮮戰場,還在毛主席的特意叮囑下,進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事學院學習,畢業後歷任副師長、師長、副軍長等職,還是中共第九屆、十屆中央候補委員。

1983年,張英才從副軍長的職位上退休,但是他爲國家貢獻力量的腳步卻沒有就此停止,因爲他的後代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毅然決然地接過了軍隊建設的大旗。

結語:

張英才一家人,包括三個孩子全部都是軍人,他們都在自己的領域爲國家奉獻着一切。

2017年7月13日,這位傳奇英雄因病去世,享年93歲。斯人已逝,但是精神永存。

是張英才以及無數和他一樣的革命先烈,用自己的奉獻和犧牲,換來了我們如今的幸福生活。他們永遠是值得我們銘記的英雄和榜樣。

相信他們的事蹟會繼續鼓舞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讓我們在新的征程中,不負前輩重託,將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