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供銷社賣過的20個生活用品,見過一半算你厲害,你認識幾個

前言

隨着時代的不斷髮展和進步,許多的老物件已經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但它們也承載了那個年代人們特殊的記憶。

尤其在40年前,人們購買貨物都是在供銷社中,而小小的供銷社彷彿就是一個百寶箱,其中包含着人們日常生活需要的任何產品。

不過隨着供銷社逐漸的退出,這些承載着記憶的老物件也是消失不見。

那麼,今天就來盤點一下曾經供銷社中熱銷的產品,看看以下的東西大家都見過幾個?

擁有“生命”的老物件

在那個資源比較匱乏的年代,人們到供銷社中買東西,主要憑藉的就是“票”。

甚至這些票在那個特定的年代中也可以稱之爲“錢”。

幾乎所有的商品都是憑票購買的。

這張就是1981年的魚票,不僅如此這張票上還隱藏了很多的信息。

比如花魚指的是市面上比較珍貴的魚,數量相對較少。

而小戶的意思,就是指的家中的人口數量,一般五人以下的是小戶。

所以憑藉這個魚票,就可以買到夠一個小家庭食用的黃魚或者是鯿魚。

在七八十年代,不得不提起的就是虎頭牌手電筒。

雖然說如今依舊有手電筒這樣的物件,但在質量上估計和那個年代的是沒有辦法比較。

在那個電還比較稀缺的年代,這虎頭牌的手電筒可是派上了大用場。

不僅是照明的距離非常的遠,而且非常的耐用,真的是家家戶戶必備的一個用品。

在供銷社中,還有個東西也很暢銷,那就是煤油燈。

那個時候,使用電還不像這個時候非常的方便,在有些地區依舊習慣使用煤油燈。

使用起來也是非常的方便簡單,不過隨着時代的不斷髮展進步,電被大規模的推廣,煤油燈也逐漸的退出了歷史舞臺。

如今的大街上,到處都是汽車和電動車,而電動車也成爲很多人出行的選擇。

在七八十年代的時候,人們也有自己的“電動車”。

那就是“二八自行車”,尤其是在九十年代,鳳凰牌自行車那簡直是風靡全國。

人們也以擁有一輛二八自行車自豪。

年輕的情侶在出去遊玩的時候,後座上是心愛的女子。

成家立業之後,自行車上載着的是整個家庭,試問小的時候,那個孩子沒有被放在前面的橫樑上面。

過年給丈母孃送禮的時候,前面掛着兩瓶經典的“七寶大典”,這在當時可是送給丈人的“御用美酒”。

而在自行車的後座上,還有“喜來臨”的奶油蛋糕,這在當時可以說是很珍貴的產品。

如果在那個年代結婚,有三樣東西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自行車、縫紉機和手錶,也被稱爲結婚三件套。

老式縫紉機在那個年代的作用非常的大,幾乎家家戶戶都要有一個。

而且質量也是槓槓的,有些都用了十幾年,依舊還絲滑無比。

衆多的家庭主婦都會使用它裁剪衣服。

在那個年代衣服布匹也都是在供銷社中購買的。

櫃檯擺放了一堆的布料供人挑選。

試問誰家沒有一兩條這樣布料的花布料的棉被。

不僅如此,當時在農村也是有不少的婦女自己紡線織布的。

尤其是這種自己紡織出來的布料,絕對是純棉的,可惜現在也很少見了。

這樣的織布機和梭子不知道還有多少人有印象。

而那個時候人們娛樂的方式也是比較少的,在結束一天的工作之後,晚上回到家中也沒有什麼事情。

這個時候就體現出收音機的重要性了。

當時電視機還遠遠沒有普及,而收音機也可以說是電視機的“平替”產品了。

而且功能也是非常的強大,不僅可以收聽新聞,而且相聲、戲劇等等都是可以接受到的。

不僅如此,樣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不僅有隨着攜帶比較小,方便在出門的時候,也能夠獲得娛樂。

而且也有擺放在家中,一家人一起享受溫馨時刻的大款收音機。

也是擺放在供銷社最顯眼的地方。

和它一樣擺放在最顯眼的地方的物品,還有三五牌時鐘。

正在八十年代是非常流行的,而且還是機械時鐘,只要是上足一次發條,就可以走上15天。

這正是這個原因而得到三五時鐘這個名字。

當然在七八十年代,供銷社中,還有一樣非常“稀罕”的物品,那就是黑白電視機。

雖然我國在1958年的時候就製造出第一臺電視機,但在我國農村真正的流行差不多到七十年代末期。

在剛流行的時候,電視機還是非常稀罕的物品,很多家庭是買不起的。

如果說誰家買了一臺電視機,那對於全村來說都是一件大事。

當時都是街坊鄰居聚集在一起觀看電視節目。

在手機還沒有流行起來的時候,不少的家庭都是使用固定電話的,真的是一根電話線將不同地方的人聯繫起來。

當時能裝起固定電話的家庭,也是經濟條件比較好的,畢竟當時的套餐費也是比較貴的。

在那個年代,除了以上的算是科技的娛樂方式之外,小人書估計是最流行的娛樂方式之一了。

當時的小人書和如今的漫畫書是有點類似的,但在當時來說相對也算是便宜的,並且種類繁多。

小人書也成爲了兒童們最喜歡的東西之一。

有些時候,甚至在課堂上也在偷偷的翻看,而大人在閒暇的時候,也會翻越,來消磨時光。

而且也是在小人書中,看到了非常多的風景和故事,極大的開拓了孩子的眼界和思想。

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小人書不僅是從供銷社的貨架消失了,如今幾乎也是看不見了。

也許在一些人的家中還珍藏有,那珍藏的不僅僅是小人書,更是自己的童年和那個時代的變遷。

想必很多人都聽說過這樣的一句話,那就是“你家的孩子都能打醬油了”。

這是因爲在七八十年代的時候,瓶裝醬油是非常的少,還遠遠沒有普及,所以都是在供銷社打的散裝醬油。

當時供銷社中的貨品可以說都是貨真價實的,品質絕對是沒有話說。

而小孩也是非常喜歡替家人去打醬油的,因爲這樣剩下的錢沒有多少的錢,小孩是可以自己自由支配的。

七八十年代的時候,非常受歡迎的一樣東西,深受老人和小孩的喜愛,那就是當時的“奢侈品”麥乳糖。

當時糖可以說是一件非常奢侈的東西,所以小孩平常幾乎是吃不到的。

只有在重要的節日,或者是適當的時候,家長才會拿出一點給孩子吃。

而麥乳糖的味道還是非常不錯的,再加上當時條件的限制,所以是深受人們的喜歡。

除了麥乳糖之外,還有粉狀的麥乳精。

一股香甜的味道撲面而來,不過都是比較珍貴的東西,所以物以稀爲貴,當時也是不經常食用。

除了吃喝的東西之外,還有不少非常實用的日用品。

現在的女生擁有各種的護膚品,來保護自己嬌嫩的皮膚,而在七八十年代的時候,有一款非常好用的護膚品,那就是蛤蜊油。

那個時候人們沒有過多的護膚品,在冬天天氣乾燥寒冷的時候,經常是會出現手乾裂的情況。

但只要是塗上這個蛤蜊油,保溼和修復力度都非常的厲害。

絕對是那個年代的獨特回憶。

而在衛生巾還沒有誕生的時候,女性在生理期的時候也是有“妙招”的。

當時在供銷社中也是出售女性衛生物品的,被稱爲“衛生帶”

在供銷社中自然也是有很多的生活用品。

不僅是有清潔牙齒的牙粉,而且還賣有散裝的肥皂,經濟實惠深受大家歡迎。

當時還非常流行這樣一種樣式的梳子,它和如今的樣式不太一樣,梳齒會更加的密集。

現在很少見了,可能網上的懷舊商店中還有出售的。

在煤礦資源被大量開發的那個年代,蜂窩煤非常的流行。

而蜂窩煤也成爲了很多普通百姓冬天的取暖工具,是生火做飯,取暖兩不耽誤。

不僅如此,有些地區的百姓還會使用專門的工具,自己親自動手製作蜂窩煤。

能看到晾曬蜂窩煤的奇特景象。

還有獨屬於那個年代的飯盒,一個鐵質的飯盒,不僅是攜帶起來非常的方便,同時還能進行加熱。

而七八十年代記憶最深的,還是多種樣式的搪瓷傢俱。

不論是紅色喜慶的搪瓷盆,還是水杯都充滿了濃濃的年代感。

還有當時的洗臉架子,絕大多數都是木質的,而且製作工藝也是非常的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