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外媒科學網站摘要:爲什麼噁心會讓我們失去食慾

4月19日(星期五)消息,國外知名科學網站的主要內容如下:

《自然》網站(www.nature.com)

爲什麼噁心會讓我們失去食慾?大腦回路被找到

研究發現,控制飢餓、噁心和飽腹感的大腦回路各不相同。

通常人們在感到噁心時都不會想吃東西。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智能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Biological Intelligence)的科學家們通過對老鼠的研究,試圖精確地定位大腦中對食物產生厭惡感的源頭。

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3月27日的《細胞報告》(Cell Reports)雜誌上,描述了一種之前未知的腦細胞簇,這些細胞在老鼠感到噁心時會發送信號,但在老鼠僅僅因爲飽而停止進食時則不會。這表明,大腦中處理飽腹感和噁心的迴路是不同的。

研究負責人指出:“通過人工激活這些神經元,我們發現即便老鼠飢餓,它們也會拒絕進食。”

爲了進一步探索這些神經元的功能,研究人員向老鼠注射了一種引起噁心的化學物質,並觀察了其大腦的活動,確認這些神經元在老鼠感到噁心時確實是活躍的。當阻斷這些神經元的活動時,即使老鼠感到噁心也會開始進食。

研究團隊認爲,解析控制噁心感覺的大腦回路對於理解和治療飲食失調極爲重要,這一點對於治療肥胖症和厭食症患者尤其關鍵。

《科學時報》網站(www.sciencetimes.com)

1、人類進化不僅受氣候變化驅動,競爭也起着作用

英國劍橋大學的一項新研究聚焦於人類進化的動力。研究人員發現,競爭同氣候變化一樣,在人類進化過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劍橋大學克萊爾學院的生物人類學家勞拉·範·霍爾斯坦博士(Laura van Holstein)指出:“我們一直低估了物種間的競爭如何塑造我們的進化歷程。氣候變化對人類物種的影響僅僅是整個故事的一部分。”

多數脊椎動物的進化過程顯示出了種間競爭的特徵,這促使每個物種適應並佔據新的生態位。然而,當所有生態位被佔滿之後,競爭開始,快速的進化也隨之終止。

研究人員指出,我們在許多早期古人類身上觀察到的進化模式與所有其他哺乳動物類似。物種的形成率初期升高,之後趨於穩定,接着物種滅絕率開始上升。這表明,種間競爭是一個關鍵的進化動力。

然而,在研究我們智人的進化時,情況變得更爲複雜。隨着人屬物種數量的增加,物種形成的速度加快。因此,即使在這些生態位已被佔滿之後,仍有新的物種不斷出現。這一現象在進化科學中極爲罕見。

換言之,不同的人屬物種間的競爭似乎實際上促進了更多人屬物種的出現——這與對大多數其他脊椎動物的歷史預期完全相反。

研究人員認爲,這種現象很可能與我們使用技術的方式有關。技術的運用使我們的祖先能夠在多種生態位中爭奪資源和空間,這可能是他們快速擴散的推動力。智人的發展及其他人類物種的最終滅絕可能都與這種更廣泛使用工具的趨勢有關。

2、晚睡和睡前使用手機可能增加兒童肥胖風險

一項新研究表明,晚上10點以後睡覺以及睡前超過30分鐘的屏幕使用時間會增加兒童的肥胖風險,並可能導致他們對健康飲食的不遵守。

這項名爲《西班牙兒童睡前屏幕時間過長,肥胖風險增加,飲食質量下降》的研究表明,相當一部分兒童在睡前使用屏幕超過30分鐘,其中學齡兒童爲35.2%,學齡前兒童爲27.5%。

研究基於對西班牙1133名兒童的在線調查所收集的數據,其中2至4歲兒童545人,5至12歲兒童588人。調查涵蓋了屏幕設備使用情況、睡眠習慣以及其他指標,如體重指數和飲食習慣。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解釋稱,他們發現那些晚睡和睡前長時間看屏幕的兒童,無論是學齡還是學齡前,其患肥胖或超重的風險均較高。這與那些早睡且睡前不看屏幕的兒童形成了鮮明對比。

《每日科學》網站(www.sciencedaily.com)

1、植物傳感器作爲早期預警系統:監控作物潛在威脅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與新加坡-麻省理工學院研究與技術聯盟(SMART)的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基於碳納米管的傳感器,此設備能夠檢測出反映植物受到熱力、光照及昆蟲或細菌侵害等多種壓力的信號。

這些傳感器能夠偵測植物爲應對壓力而產生的兩種關鍵信號分子:過氧化氫和水楊酸。研究顯示,植物對不同壓力的反應在時間上呈現不同的模式,這些模式可以作爲早期預警系統。

研究人員指出,農民可以利用這些傳感器來監控作物可能面臨的威脅,並在作物受損前及時採取措施。

2、研究揭示父親飲食對後代健康的影響

《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發表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雄性小鼠飲食中的宏量營養素平衡會對其後代的健康產生影響,具體表現爲影響雄性後代的焦慮行爲水平及雌性後代的代謝健康。

該研究進一步闡釋了父親的飲食如何通過精子將其影響傳遞給下一代,爲未來可能向準父親提供的飲食建議打下基礎,以降低他們的後代患代謝疾病和情緒障礙的風險。

父母經常希望通過教育影響孩子的興趣和行爲,但效果參差不齊。一項國際團隊的研究證明,在老鼠中這一現象同樣存在,雄性老鼠的飲食會影響其後代的健康狀況。

研究發現,飼料過量或不足的雄性老鼠會影響其後代的新陳代謝和行爲,甚至增加它們患癌症的風險。不過,目前尚不清楚在受孕前,雄性小鼠的飲食類型和組成是否會對後代的健康產生不同的影響。

《賽特科技日報》網站(https://scitechdaily.com)

1、分子生物學家揭示環形雙胍蛋白的分子機制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智能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Biological Intelligence)的科學家們破譯了環形雙胍蛋白如何促進肌動蛋白細絲在細胞中生長的分子機制。

肌動蛋白是一種在我們所有細胞中都能找到的豐富蛋白,它通過組裝成細絲來控制細胞的形狀和運動。在這個過程中,微絲成核蛋白Formin家族扮演着關鍵角色:Formin定位在絲端,不僅招募新的肌動蛋白亞基,還通過與生長中細絲的"步進"動作維持與絲端的連接。

雖然我們的細胞中存在多達15種不同的Formin蛋白,它們驅動肌動蛋白絲的生長速度和目標各不相同,但Formin的確切作用機制及其固有速度差異的原因一直不明確。現在,研究人員首次在分子層面上展示了Formin如何與肌動蛋白絲的末端結合。

研究發現Formin如何調節新的肌動蛋白分子添加到生長中的細絲,並揭示了不同的Formin爲何以不同速度促進此過程。這項研究結合了生化策略和電子冷凍顯微鏡(cryo-EM)技術,成果發表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有助於我們理解某些與Formin突變相關的神經、免疫和心血管疾病的原因。

2、新一代污水處理技術可幫助美國減少碳排放並節省156億美元

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通過碳融資資助的環保廢水處理新技術,將在未來40年內爲美國節省約156億美元,同時減少近300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排放。

這項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地球與環境》(Nature Communications Earth andEnvironment)雜誌中,是首次系統性研究綠色基礎設施和技術解決方案相較於現行灰水處理實踐的經濟權衡。

研究分析了從傳統灰水處理技術向綠色基礎設施和技術解決方案轉變可能帶來的經濟權衡。該報告基於在超過22,000個設施收集的數據,向公共事業運營商和決策者提供了全面的基線指標,並探討了排放、成本與處理能力之間的聯繫。

目前,傳統的點源水處理設施,如污水處理廠,在水重新流入自然水體前需去除氮、磷等污染物。這些所謂的灰色基礎設施每年約佔美國總能源消耗的2%併產生約450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

研究提出了一種觀點,認爲與其建設更多傳統處理設施以應對不斷增加的污染源,不如探索通過碳市場資助的綠色解決方案。例如,建設溼地或進行重新造林,以代替新建更多的處理設施。這些措施不僅可以每年吸收超過420萬噸二氧化碳,而且還能通過碳交易和水質改善的節省成本來增加收入,預計每年能夠帶來6.79億美元。(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