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進入下半場,衛星通信和XR等領域有望取得突破

長久以來,通信產業從2G、3G、4G發展到5G,移動通信技術大概按照每十年一個代際的速度向前發展。

進入5G時代後,爲了實現全球技術演進的協同,全球最大的國際通信標準組織3GPP會定期將一批5G技術標準凍結,也就是5G Release版本。

目前5G總共規劃了6個Release版本,當下最新版本是2月底即將凍結的Release 18(簡稱Rel-18),它與隨後的Rel-19和20被統稱爲5G Advanced(簡稱5G-A)。

2月26日,在西班牙巴塞羅那開展的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上,中國移動等多家公司也發佈了5G-A的最新商用計劃。

今年是5G發展的第五個年頭,工信部一直在鼓勵推動5G-A的發展。對於用戶來說,5G-A最直觀的感受是速度的巨大提升,5G速度將達到每秒10GB。

伴隨着5G速率的進一步提升,相關應用數量在不斷增加,用戶對觀看視頻、打視頻電話等體驗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工信部在推動的信號升級計劃,就會重點提升用戶在移動過程中的信號切換體驗。

5G-A不僅是5G發展進場的下半場,也被視爲6G研究的初始階段,兩者相互交織密不可分。

從Rel-18開始,產業界已經對XR(擴展現實)、衛星通信和無源物聯網等領域進行了諸多探索,在人工智能技術加持下,這些領域將有更多成熟的應用落地。

無論是通信產業、互聯網產業還是民用航天產業,也都將受益於5G-A的技術進步,並最終改變終端用戶的體驗。

聚焦人工智能研究

在5G-A未來的發展中,行業將重點研究面向下一代無線接入網絡的人工智能(AI)和機器學習技術(ML)。人工智能有望在信道反饋、波束管理和精準定位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高通公司與國內幾大電信運營商、無線通信標準組織和通信企業有廣泛合作。高通技術與標準副總裁李儼告訴界面新聞,在Rel-19標準的研究中,將採用類似於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概念,也就是“two side”信道反饋。

該技術能將發射和接收端數據進行結合,通過AI運算來優化對信道的識別與感知,提升用戶的網絡下行吞吐量,並減少上行開銷。

人工智能還將被應用在網絡側,來優化無線網絡的控制,提高移動性管理能力。

在5G-A階段,運營商有望藉助於AI直接和輔助定位模型,面向不同的室外和室內場景,提升定位精度,精準識別和預測用戶的切換方向,並選擇對應的基站進行監管。

這能讓基站及時接入切換進來的手機,改善用戶在物理空間移動過程中的信號切換體驗。

XR的核心難題有望被解決

目前XR最敏感的問題就是時延和掉幀問題,在Rel-19版本中將重點增強這方面的性能,極大改善XR的應用體驗。

採用多通道傳輸的方式後,將多個鏈路捆綁在一起,當一個通道出現問題時,其他通道仍然可以正常工作,從而降低整體擁堵的概率,提高可靠性。

業界還需要考慮如何在多個通道之間進行數據合併,以及在丟失包時如何快速恢復的問題。這個過程的難度很大,因爲所有操作都需要在1~2毫秒內完成,但完成後的體驗提升將是顯著的。

在高通與工體合作的XR實驗場景中,經過技術優化,一個小區能支持的用戶數量提升了3倍,這使在小區範圍內組織XR電競賽事成爲可能。

更值得關注的是,在去年蘋果發佈Vision Pro之後,如果出貨量達到預期,市場反響不錯,也將直接推動整個XR乃至元宇宙產業的發展。

衛星通信發展提速

隨着低空經濟話題這兩年越來越熱門,NTN(Non-Terrestrial Network非地面網絡)也備受關注,它主要覆蓋在空中運行的通信網絡。

目前業界主要聚焦在MEO/LEO(中/低地球軌道)衛星和GEO(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兩大類。其中GEO衛星位於36000公里以上的地球靜止軌道,用戶與衛星之間的相對位置保持不變。

而LEO(低地球軌道)衛星位於500至1200公里的高度,目前比較熱門的衛星互聯網業務大多依賴於此。比如馬斯克SpaceX公司的Starlink衛星就部署在600公里高度。

低軌衛星距離地面較近,信號強度較大,需要實現大帶寬的通信,並且保持良好的通信質量。

在此前的技術方案中,產業採用的是彎管方式,即通過衛星進行信號轉發,所有的處理工作都放在地面。未來在Rel-19版本中,衛星將成爲一個基站,負責處理這些信號。

將信號處理前移有很多好處。首先能提高信噪比,提高接收的可行性。因爲轉發去衛星再發回地面會產生額外的兩倍噪聲,直接在衛星上處理只會產生一倍噪聲。

其次,星間協調將成爲可能,衛星之間能通過激光鏈路進行通信,實現空中的多傳輸體分級,讓兩個衛星進行協同。

在未來一兩年中,隨着低軌衛星數量的增加,更多民營資本開始介入衛星通信領域,未來將有能力做幾兆帶寬的網絡速率。

比如SpaceX與T-Mobile的合作,將衛星連接到手機,已經開始進行基礎短信類的測試,h甚通話能力的測試也在預期之內。而AST SpaceMobile的進度更快,已經在手機上提供大於1兆速率的上網服務以及通話服務。

無源物聯網有望成爲現實

在Release 19中也特別提出了一個概念:Ambient IoT(無源物聯網)。

在當下的通信領域,所有設備都需要配備電池,電池的體積決定了整個設備的大小。但用戶需要的某些功能其實功耗很低,自然環境中的蓄電就能滿足,不需要獨立的電池。

將自然界中的能量收集起來後,可以用反射或者放大的方式再把信號發出來。去掉電池後,僅含天線和半導體元器件的設備就能做得小巧輕薄,像印刷卡片一樣貼在任何物品上,實現類似於RFID(射頻標籤)的無源。

如果將設備的功耗做到很小,比如只有1毫瓦,就能實現在幾米範圍內的信號傳輸。在這個框架下,3GPP還允許將範圍做得更大,通過持續收集能量的方式,在固定時間之後將這些能量釋放出來,就可以傳輸得更遠。

Ambient IoT就可以實現這個更遠的傳輸,這項功能的開發對整個物聯網,尤其是低功耗、低成本的物聯網有巨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