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外媒科學網站摘要:科學家稱大雪和大雨可能引發地震
5月9日(星期四)消息,國外知名科學網站的主要內容如下:
《自然》網站(www.nature.com)
天文學家首次發現具有大氣層的類地系外行星
通過利用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天文學家首次探測到一顆太陽系外岩石行星擁有大氣層。儘管這顆行星可能被岩漿海洋覆蓋,因此不能支持我們所知的生命,但科學家們認爲其可能揭示關於地球早期歷史的線索——畢竟,地球也曾是一顆熔融狀態的岩石行星。
這一發現標誌着系外行星研究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地球的稀薄大氣層對維持生命至關重要,能在類似的類地行星上發現大氣層,是在太陽系外尋找生命的重要一步。
這顆行星被稱爲55Cancrie,它環繞着一顆類似太陽的恆星運行。它被認爲是超級地球,即一顆比地球稍大的類地行星——其半徑大約是地球的兩倍,質量是地球的8倍多。根據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上的一篇論文,它的大氣可能富含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其厚度“高達該行星半徑的百分之幾”。
在最近的觀測之前,天文學家已經多次修正了對55Cancrie的看法。這顆行星於2004年被發現,最初,研究人員認爲它可能是類似於木星的氣態巨行星的核心。但在2011年,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的觀測顯示,當這顆行星經過其恆星時,研究人員發現,事實上,55Cancrie比氣態巨行星要小得多,但密度大得多,因此被確認爲超級地球。
《科學時報》網站(www.sciencetimes.com)
1、爲何大多數哺乳動物均具有五指
貓、狗甚至袋鼠的爪子與人類手部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即使某些手指可能已退化或位置有所不同,但所有哺乳動物基本都擁有五個手指。儘管哺乳動物與其他脊椎動物是在不同環境條件下進化的,爲何它們會共享這一結構模式呢?
要解釋哺乳動物之所以具有五個手指,首先需要理解四足脊椎動物(包括鳥類、兩棲類和爬行類)爲何每隻足部都具有五指。即便是像海獅、海豹及鯨魚這樣沒有傳統四肢的四足動物,在其鰭肢上也存在五指。
不過,也存在一些例外,如鳥類的翅膀末端具有融合的指骨,馬只有一個腳趾。儘管如此,這些動物在胚胎階段最初也具備多達五根手指,但這些手指在出生前會逐漸退化。
科學家們尚未確定五指模式的確切形成時間。據瞭解,第一個擁有手指的物種約在3.6億年前從魚類演化而來,最初可能具有多達8根手指。大多數現存的四足動物均爲五指結構,這表明這一特徵可能是同源的,即源於共同祖先的基因或結構。
儘管這種共同祖先解釋了哺乳動物如何繼承五指特徵並將其傳遞給後代,但它並未闡釋背後的原因。一種理論認爲,遺傳變異可能是一種基因或特徵隨時間變得更穩定、更不易突變的過程,這可能解釋了五指的普遍性。
2、美國一顆失蹤25年的衛星重新被發現,引發對太空垃圾跟蹤的關注
美國一顆失蹤已久的實驗衛星,在失蹤25年後於四月被意外重新發現。這顆名爲“紅外校準氣球”(S73-7)的衛星,最初於1974年4月10日通過美國空軍的空間測試計劃發射升空,自此便開始了其在太空中的不定軌旅程。
S73-7衛星在其服務期間兩度從雷達追蹤中消失,分別在1970年代和1990年代。哈佛大學-史密森尼天體物理學中心的天體物理學家喬納森·麥克道威爾指出,這顆衛星極低的雷達橫截面可能是導致其失蹤的原因。他進一步解釋說,目前他們所監測到的可能是一個分配器或者是一塊未能正確展開的氣球碎片,這些非金屬物質使得衛星在雷達上難以被探測到。
目前地球軌道上存在超過2萬個物體,準確掌握每一個物體的位置和身份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任務。雖然地面的光學和雷達傳感器可以用來監測太空垃圾,並在適當的時候將其登記進衛星目錄,但要準確識別每個單獨的物體仍然十分困難。一個物體在軌道上被傳感器檢測到之後,還需要與同一軌道方向上的其他衛星進行匹配才能確認其身份。
在監測成千上萬顆失蹤衛星和其他環繞地球的太空垃圾的過程中,能夠重新發現這樣一個物體被視爲一大成就。隨着越來越多的衛星被送入太空,釐清軌道上的物體情況預計將變得愈發困難。
《每日科學》網站(www.sciencedaily.com)
1、研究表明大雪和大雨可能觸發地震
當科學家尋找地震的原因時,他們的搜索通常從地下開始。幾個世紀以來的地震研究已經表明,構造板塊的碰撞以及地下斷層和裂縫的運動是引發地震的主要原因。
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最近發現,某些天氣現象也可能誘發地震。一項刊載於《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的研究報告指出,日本北部地區的大雪和大雨可能引發了一系列地震,這是首次將氣候條件與地震發生直接聯繫起來。
研究團隊專注於日本諾託半島的地震序列,發現該地區的地震活動與季節性的降雪和降雨模式導致的地下壓力變化緊密相關。此發現提示,地震與氣候間的關聯可能不侷限於日本,而且可能對全球其他地區的地震活動產生影響。
科學家們進一步預測,隨着全球氣溫的升高,未來氣候變化對地震活動的影響可能會更加顯著。
2、人工智能助力識別最有效的癌症免疫細胞
美國路德維希癌症研究所(Ludwig Cancer Research)的科學家們藉助人工智能技術,開發出一種新型預測模型,有效識別能最佳殺死癌細胞的免疫細胞,此成果發表於《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雜誌。
這種預測模型與其他算法聯合應用,能夠爲每位癌症患者定製個性化治療方案,針對患者腫瘤的獨特細胞組成進行治療。這標誌着人工智能在細胞治療領域的突破性應用,爲癌症患者提供新的治療選擇。
爲了實現這一目標,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新型的人工智能驅動預測模型,稱爲TRTpred,該模型能夠根據T細胞受體(TCR)對腫瘤的反應性進行排名。在開發TRTpred的過程中,他們利用了從患有轉移性黑色素瘤的病人那裡收集的235個TCR樣本,這些樣本已被預先分類爲腫瘤反應性或非反應性。研究團隊將每個TCR所對應T細胞的基因表達譜輸入到機器學習模型中,用以識別區分腫瘤反應性和非活性T細胞的特定模式。
在最新的研究中,TRTpred成功分析了42位患有黑色素瘤、胃腸癌、肺癌和乳腺癌的患者的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s),並準確識別出了約90%的腫瘤反應性T細胞受體(TCR)。研究人員進一步通過應用二次算法篩選,只挑選出那些具有“高親和力”的腫瘤反應性T細胞,即那些與腫瘤抗原結合力強的細胞。
研究表明,通過TRTpred和二次算法同時標記爲腫瘤反應性且親和力高的T細胞,更多地存在於腫瘤組織中。
《賽特科技日報》網站(https://scitechdaily.com)
1、房顫日益常見,心力衰竭成主要併發症
丹麥奧爾堡大學衛生服務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對2000年至2022年期間丹麥全國人口中心房顫動(簡稱房顫)及其併發症發病率進行了調查。研究結果顯示,一生中被診斷患有房顫的人數比率從過去的四分之一增加到了三分之一。這意味着現在每三個人中就有一個可能會被診斷出房顫,症狀通常表現爲疲勞、心悸和呼吸短促。
這項研究最近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上。
研究人員指出,房顫風險的顯著增加不全是消極面。作爲整體,人口正在老齡化;同時,我們在治療一些以往致命的嚴重心臟疾病方面取得了進步。這意味着老年人口增加,心臟磨損也更加普遍。另一個原因是現在的醫生比以前更能夠發現這種疾病。
房顫最常見的併發症包括中風和心力衰竭。最新研究顯示,五分之一的房顫患者會發生中風,而過去20年這一比例幾乎未見下降。同時,接近五分之二的患者在房顫後會發生心力衰竭,這一比例遠高於以前的數據。心力衰竭是最常見的併發症,發生風險是房顫後中風的兩倍。
2、用糖製成的廉價催化劑能轉化二氧化碳
美國西北大學的一項新研究發現,一種由廉價、儲量豐富的金屬和蔗糖製成的催化劑具有轉化二氧化碳的潛力。
在實驗中,這種催化劑成功地將二氧化碳轉化爲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是生產多種有用化學物質的重要原料。例如,在存在氫氣的條件下,一氧化碳和氫氣可以轉化爲合成氣,這種合成氣有可能替代汽油作爲燃料。
此外,隨着碳捕獲技術的最新進展,燃燒後碳捕獲正成爲解決全球氣候危機的一個可行選擇。然而,如何有效處理捕獲的碳仍是一個未解之謎。這種新型催化劑提供了一種可能的解決方案,它能將這種強效溫室氣體轉化爲更有價值的產品。
這種催化劑在環境壓力下以及300至600攝氏度的高溫條件下工作,它能以100%的選擇性將CO2轉化爲CO。高選擇性意味着這種催化劑可以專門作用於二氧化碳而不會影響周圍的物質。這一特性使得該催化劑在工業上非常有應用前景,尤其是可以用於處理大量的捕獲氣體,且專門針對二氧化碳。催化劑的穩定性意味着它可以長期保持活性,不會發生降解。
這項研究結果即將發表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