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間畫廊參與 臺北當代實體開展

臺北當代公共藝術展區,藝術家徐瑞憲的《夢想盒》解構了「野狼125」,象徵男孩成長過程中的勇氣與挑戰。(臺北當代提供)

第三屆臺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在疫情中,雖較第一屆少了30家參展商仍順利開幕,20至22日在臺北世貿一館實體登場。

臺北當代雖在去年取消實體展,今年因應市場與時局,再回歸以串聯實體展與數位展場形式登場,共有62間畫廊參展,部分國際畫廊的工作人員雖無法來臺,仍以委託臺灣專業藝術策展人的方式,仍將展場與展品完整呈現。

臺北當代聯合總監嶽鴻飛指出,其實這2年觀察可發現,臺灣藝術市場仍健康地成長,「疫情的第一年,臺灣市場尤其在高端仍不斷有買賣,許多國際拍賣臺灣藏家也在參與」,因此對於臺北當代今年的成績十分樂觀地相信「交易上不會差,有很多新的藏家進來,資深的藏家也有2年沒有機會出國,相信這個機會也不會錯過。」

除了對交易成績感到有信心,嶽鴻飛也指出,這2年由於出國旅行困難,本屆臺北當代可以說是特別爲臺灣藏家的需要而訂製的博覽會,臺灣藏家多反應已習慣在線上的交易,但仍期待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因此今年作爲聯合總監,他也希望大家走進臺北當代能多多發現新的藝術家與方向。

根據臺北當代合作伙伴瑞銀集團對200位臺灣高淨值藝術藏家收藏習慣的統計,發現消費中位數爲15萬1000美元,超過100萬美元也佔10%;對藝術家偏好而言,僅會購買名家作品的佔比爲30%,而去年同時購入知名和新晉藝術家作品則佔64%;且對數位藝術的興趣日益濃厚,有71%計劃在2022年購入數位藝術品。

儘管本屆臺北當代與將在5月底舉辦的香港巴塞爾藝博會時間相近,嶽鴻飛表示:「香港、臺灣都因爲疫情只能有碎片化的藝博會也無從比較,但我們所有的畫廊沒有因爲要參加香港巴塞爾而不能來。」仍穩定堅守臺灣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