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大挑戰,來了!

原創 劉曉博

2025年,人工智能成爲全球關注的焦點,幾乎所有的人都相信:人類正在迎來第四次產業革命,全面進入智能時代。

前三次工業革命,分別是:

第一次:蒸汽機的發明和廣泛應用(蒸汽時代),讓人類獲得了人力、畜力之外的新動力,引發了紡織業、交通運輸業等的革命。

第二次:電力、電氣革命(電氣時代),化學工業、重工業、航天科技、核能等領域獲得重大突破。

第三次:電腦和互聯網引發了信息革命(信息時代),數字經濟全面爆發。

即將到來的人工智能時代,不僅會出現無人駕駛的汽車、飛行汽車,人形機器人也將進入工廠、辦公室、家庭,將全面提高學習效率、工作效率,大幅降低生產成本。

但是在人工智能時代,人類的很多倫理、法律邊界也將被突破,將帶來一系列重大挑戰。

挑戰一:結婚率、生育率將進一步下降。

經濟越發達,結婚率生育率越低,已經成爲一個全球性魔咒。無論是在基督教文化背景下,還是儒教文化背景下,都是如此。

人工智能時代,機器人將全面進入家庭。第一步,是做家務;第二步,是陪伴老人、照顧失能老人;到了第三步就比較可怕了,人可能不再跟真人結婚,而是跟機器人生活在一起。機器人更聽話,還可以不斷改變形象,有新鮮感。

現在看起來,人形機器人還搖搖晃晃,穿針引線的工作都做不好。但10年之後,20年之後,情況將發生巨大的變化。養兒防老、傳宗接代等觀念將逐步淡化。未來,生育率將以更快的速度下降。

或許有一天,爲了人類的傳承,國家要建立生兒、育兒的“工廠”,讓願意照顧嬰兒的真人和機器人一起,集中繁育下一代。但這將帶來一系列心理、倫理上的挑戰。但這是30年之後人類將真真切切面對的問題。

挑戰二:貧富差距可能加劇。

2024年,全球股市市值增長部分,一半被美國的7大科技股“霸佔”了。這不是一個偶然現象,而是智能時代必然產生的財富增長規律:人口占比0.1%不到的寡頭們,將切分大部分增量“蛋糕”,貧富差距可能越來越大。

外賣或者網約車大平臺的騎手、司機,動輒數百萬、上千萬人,如果自動駕駛、機器人(無人機)送外賣廣泛使用,平臺一定走“自營”路線,可以節省大量人力開支,利潤率暴增;但騎手、司機會大量失業。

同樣的情況發生在勞動密集型行業,現在的超級企業僱傭員工動輒八九十萬,甚至上百萬。如果廣泛使用機器人,不僅可以晝夜工作,還節省了大量人力成本,避免了勞資談判的麻煩。

但被替代的工人去哪裡謀生?

或許有人會說:做好切蛋糕的工作不就行了?讓大量使用機器人的企業支付更高的稅。

理論是會是這樣,最終也會是這樣。但這需要一個過程,在人工智能時代初期,對這類企業不僅很難加稅,還可能要減稅鼓勵。

人工智能分爲發育期、成長期、成熟期、紅海期。廣泛徵稅發生在成熟期到紅海期,搶到發育期、成長期機會的企業和個人,能賺得盆滿鉢滿。在這個階段,貧富差距可能進一步拉大。

挑戰三:長期低通脹、低利率時代來了。

如果你打開美國、日本、歐洲的長期利率走勢圖,可以清晰地看到,長期趨勢是不斷走低的。近年來,中國利率也出現了這種走勢。

在利率不斷走低過程中,會偶爾出現一些“高利率脈衝”。這種脈衝一般是兩種原因造成的:局部戰爭引發的石油危機;超大規模的疫情(比如2020年的疫情)。

這些脈衝無法改變大趨勢。

經濟越來越發達,但利率越來越低,這是什麼邏輯?

主要原因是:經濟發達造成了少子化、老齡化。而人工智能時代到來,會加劇少子化、老齡化。

人工智能還可以全面提高勞動效率,各類產品的生產成本大大降低。以前製造業要維持24小時不間斷生產,需要三班倒;未來,機器人可以用不休息,甚至夜間工作不用開燈,不用加班費,沒有勞資糾紛。生產效率越來越高,會讓PPI和CPI一直處於低位。

當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和機器人生活,而不願意結婚、生子之後,需求會降低,產品過剩加劇。所以,人類可能陷入長期低通脹(甚至長期通縮)、長期零利率(甚至負利率)時代。

爲了打破這種局面,解決人類自身的危機,人類生兒育女的方式一定會出現一次新的革命,家庭也可能被重新定義。

挑戰四:強政府時代全面到來。

人工智能帶來財富的馬太效應,如果不改變政府的行爲模式,尤其是財富分配模式,一定能會“窮者更窮、富者更富”。

馬太效應會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讓遊戲無法持續:富人使用成千上萬的機器人生產的大量產品,普通人買不起,產品會大量積壓,最終引發經濟、社會危機。

所以人工智能時代,分蛋糕的規則必須改,機器人稅、人工智能稅早晚要開徵。在這個過程中,政府將獲得更大的授權,越來越多的國家走上強政府模式。

特朗普上臺之後就不斷強化權力,並希望修改法律幹第三個任期,越來越多的美國人似乎也不那麼反對了。這是基於“MAGA”邏輯的,人工智能時代會強化這種邏輯。

挑戰五:國家與地區的階層固化。

二戰以來,先後出現了三次大的產業轉移,讓一批又一批的國家(地區)和人民脫貧,過上了幸福生活。

第一輪產業轉移,標誌是日本、德國經濟復甦和亞洲四小龍的產生;第二輪產業轉移,是中國成爲世界工廠;第三輪產業轉移,是產能向越南、墨西哥、印度、印尼等國家轉移。

還會有第四輪產業轉移嗎?恐怕不會有了。因爲人工智能時代來了,機器人將廣泛應用,人力成本將不再是一個問題,產業轉移的邏輯不存在了。

到那時,跨國公司除了政治因素外,一般不會把工廠轉移到落後地區。他們更看重製度、基礎設施和產業鏈的因素。到那時,美國復甦製造業就不是夢想;而中國最大的優勢是基礎設施完善、產業鏈完整,政府高效、政策支持力度大。

至於非洲等落後地區,除了廉價勞動力什麼都沒有。而廉價勞動力遇到機器人,一點價值都沒有了。

人工智能時代國家和地區的“階層”會固化,逆襲基本不可能了。富裕的,可能永遠富裕;落後的,未來沒有翻身的機會了。中國沿海產業向內陸轉移的邏輯也會變弱,沿海發達地區都市圈優勢更加明顯。

挑戰六:城市多中心時代、都市圈時代真正到來了。

智能駕駛、機器人、飛行汽車,當這些都成熟之後,大家還扎堆生活在大城市核心區嗎?情況一定會有改變。

到那時,在一線城市和強二線城市都市圈內,會形成多箇中心。原來每個城市最頂級的不動產高地,可能受到挑戰。

未來投資房地產不能只押寶最核心區,比如北京西城區、深圳灣、上海市中心的黃浦江兩岸。這些片區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依然會是當地房價最貴的區域,這是沒有問題的。但上漲空間可能不如新中心,會有多個新中心崛起。

跟着年輕人、創業企業、新業態,去發掘新中心,才能獲得不動產投資最大的收益。當然,不動產投資越來越偏向防禦,適度投資科技創新企業才能獲得跑贏大市的收入。死守傳統的“房價最貴區域”,將不再是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