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4小時!理財夜市不“打烊” ,流動性管理受挑戰
臨近2025年春節,銀行理財子公司對理財夜市的佈局熱度不減。第一財經記者注意到,近日來不少銀行和理財子公司紛紛推出“理財夜市”“週末理財”產品。相關數據統計顯示,自理財夜市推出後,有理財子公司的相關產品規模實現顯著增長。
業內人士認爲,理財夜市爲投資者打造了一個靈活便捷的投資途徑,與銀行“開門紅”目標不無相關,實質是理財行業在服務模式和產品方面進行的創新之舉,同時也對理財子公司的流動性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投資者在挑選理財產品時,需依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審慎決策。
“理財夜市”“週末理財”持續火熱
最近,不少銀行和理財子公司紛紛推出了新的夜市理財產品。渤銀理財近期推出“週末理財不打烊”,表示按週五當日淨值確認份額後,投資者便能獲得週末兩天的收益機會。除此之外,民生理財、工銀理財也發佈了“週末理財之旅”的相關推文。
同時,還有多家銀行、理財子佈局夜間理財。例如,徽商銀行馬鞍山分行在1月宣佈徽銀理財夜市正式開業,將交易時間延長至24:00,並且推出了首款夜市理財產品。同樣在1月,金湖農商銀行也發佈了蘇銀理財24小時營業現金理財上線的消息,其中包含了兩款專屬的夜市理財產品。
事實上,“理財夜市”並非新概念。去年以來,就有多家機構推出夜市理財產品,中郵理財、青銀理財、農銀理財、平安理財、交銀理財等積極佈局。從產品類型來看,理財夜市產品多爲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和短期債券類理財,申購贖回時間從交易日的8:30至15:30延長至20:00,只要在交易日20:00前完成購買,均按當日申購處理。
普益標準研究員表示,現金管理類和短債類理財產品通常具有較短的投資期限和較快的資金回籠速度,這有助於理財公司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降低資金成本。同時,這類產品的風險相對較低,有利於保持資產質量的穩定。
蘇商銀行高級研究員杜娟指出,理財夜市將產品的申購、贖回時間延長,投資者在當日24點前購買理財產品,都能享受到與白天購買同等的T+1收益計算,贖回資金到賬時間也更迅速,從而提升了投資者的體驗感和滿足感。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認爲,理財夜市給投資者帶來一定的便利,一方面,延長了交易時間,使得白天沒時間的投資者可以在晚上購買;另一方面,優化收益計算時間,在24點之前購買,能夠提早一天計算收益,而在特殊情況下,則能夠提早三天計算收益。
前述理財人士向記者透露,理財夜市自開張以來,成效較爲顯著。工銀理財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2024年7月25日,工銀理財“理財夜市”正式上線。截至2024年12月11日,共推出6款夜市理財產品,規模較夜市開放前增加了115億元。
“不過,當前除了少數銀行理財子公司推出的理財夜市產品種類較爲豐富外,目前大部分機構僅挑選了少量幾款產品進行初步嘗試,後續有望推出更多的產品。”一位理財人士對記者表示。
是機遇也是挑戰
記者注意到,臨近春節,除了推出“理財夜市”來延長交易時間,部分理財公司還推出年終獎投資攻略,專門新設了“年終獎專屬”理財產品,其中以固定收益類產品爲主,但也不乏部分權益類理財產品。例如,中郵理財喊出“年終獎這樣‘花’,春節高端局輕鬆贏”的口號,推出福瑞·鴻錦封閉式2024年第63期理財產品。工銀理財則開展“新年‘薪’願,年終獎要旺旺旺”活動,針對活錢管理、穩健理財和長線投資三類需求,推薦了多款理財產品。
此外,還有部分理財公司開啓了費率優惠的“價格戰”,在特定階段對部分理財產品實施費率減免政策,部分產品的費率甚至降至0元。也有理財公司提出創新的收費模式,如部分發行的產品採用“若產品未盈利則不收取管理費”“若產品淨值跌破面值則不收取管理費”等收費方式。
在業內人士看來,銀行理財子公司近期的這些動作與銀行努力實現今年“開門紅”目標不無相關。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葉銀丹對此分析指出,目前,銀行理財公司主要目的是藉助上述舉動,爲客戶拓展投資選項,吸引更多投資者投身金融市場。
業內人士認爲,“理財夜市”對理財子公司的流動性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標準。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表示,“理財夜市”將理財產品交易時間延長,這對理財公司等機構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理財夜市”延長理財產品交易時間對理財公司等機構而言意味着需要加強資產端的匹配,資金流入後需要立即投向合適的資產,否則理財的整體收益會被攤薄。
“投資經理需要更加精準地預測市場風險和信用風險,並及時調整投資組合,以降低風險,實現穩健運營。”葉銀丹認爲,運營理財夜市類產品的理財公司還需加強技術系統的建設和維護,確保交易系統穩定性和安全性。
冠苕諮詢創始人周毅欽認爲,對於理財公司而言,研發推出“理財夜市”產品是行業不斷競爭和創新的結果,是理財行業追求差異化特色的必經之路,證明銀行理財業在“資管新規”後不斷自我革新、優化完善的市場化機制已經逐漸成熟起來。
對於消費者而言,業內人士提醒,投資者在挑選理財產品時,需依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審慎決策。既要注意產品的可能收益,也不能忽視產品的流動性和安全性,從而有效把控投資風險。此外,投資者還需清楚認識到,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並不等同於實際收益。實際收益可能會受到市場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存在一定的波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