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3國際手語日 雲林聽語障者教大家瞭解聾人「手語名」

923國際手語日,雲林聽語障者教大家瞭解聾人「手語名」。(雲林縣政府提供/張朝欣雲林傳真)

雲林縣聽語障福利協進會,解說「手語名」對於聾人的獨特意義。(雲林縣政府提供/張朝欣雲林傳真)

雲林縣聽語障福利協進會23日於雲林縣斗六市行啓紀念館,舉辦「『以我的名字呼喚我』我的手語名─雲林地方聾人文化特展」。「手語名」是聾人社羣中個人的專屬名稱,通常根據某人的臉部或身體特徵來命名,每個手語名都有其故事,希望藉由此次特展,促進社會積極看待身心障礙者,建立共融友善環境。

雲林縣長張麗善表示,我們要提升聾人的公共參與,幫助他們瞭解地方文化特色、融入日常生活,同時也要開辦手語訓練課程,讓更多人懂手語,方便與聽語障朋友溝通。此次特展訪問很多聾人朋友,將其感人故事集結成冊,每個聾人都有其手語名,呼喚對方的名字,是一種尊重與鼓勵。

張麗善說,雲林縣目前有近5萬名身心障礙者,縣府團隊一直致力推動身心障礙者相關福利服務,積極建構符合身心障礙者需求的多機能服務方案及空間,期待透過多樣性的福利措施,落實身心障礙者權利保障及全人照顧。

協進會理事長蕭玉敏提到,此次特展歷時2年籌備,訪談來自雲林縣20鄉鎮的40名聾人代表,深刻體現了聯合國身心障礙權利公約的核心價值,並凸顯聾人與聽人的緊密合作參與。協會作爲主辦方,積極採用以聾人爲本的工作模式,以確保計劃更貼近聾人的需求與期望。

聾人代表黃美津指出,手語名是聾人文化的特色,協會透過展覽與一系列活動,不僅深化社會對聾人文化的瞭解,還鼓勵聾人社羣思考自身文化的重要性,讓大家看到聾人文化的多樣與價值。有社會的共同參與,更能建立包容多元的環境,讓每個人都能夠以自己的名字被呼喚、被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