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模型正在席捲保險業,傳統保險經營模式將如何改變?
AI技術跨越式發展引領了新一輪金融科技浪潮,保險作爲數據密集型行業,已在“人工智能+”領域落子頗多。
在近日舉行的第二屆保險科技數智大會上,陽光保險集團總裁李科表示,以生成式AI爲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將極大地改變傳統的保險經營模式,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也是一個很大的機遇。
“保險科技和數字智能在行業的應用,給行業帶來便利,保險科技和數智的運用已成爲行業一道非常亮眼的風景線。”中國保險學會黨委副書記、副會長龔明華表示,保險公司通過對客戶數據的深入挖掘,能夠從定價風險識別、自主理賠、成本管理、優化流程等方面完善內部管理,提高經營效率,擴大盈利空間。
國內大型保險機構如陽光保險、中國人保、中國人壽等紛紛投身於大模型技術的研發與應用。
在會上發佈的《2024版大模型技術深度賦能保險行業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顯示,在人傷理賠機器人的應用方面,陽光保險的“陽光正言GPT”提高了人傷案件快速結案率與理賠效率。機器人具備定損單證分類與外表傷情識別功能,工具上線後使用率超過80%,單證分類準確率達95.6%。
國壽資產的國壽投資GPT平臺已上線多模型體驗官、客戶全景洞察、文檔智能問答、AI搜索、公司制度問答、語音克隆等十幾個辦公助手,且在不斷擴展大模型能力邊界,靈活組合完成業務目標。
緣何保險與科技能夠產生這樣的化學反應?在與會人士看來,保險業和其他金融領域相比有一個比較突出的特點,就是場景非常豐富,從產品設計到分銷、承保、定價、管理、理賠等,每個環節都有大量可以運用科技手段、數字化手段進行賦能的細分領域;且保險業擁有大量的數據積累,海量、高質量的數據爲AI和大模型訓練更新迭代提供了天然的土壤。
但AI大模型技術與保險業的應用融合之中,還面臨着技術、數據治理、安全、成本和業務融合等多方面挑戰;技術線與保險業務線的信息不對稱、協同創新機制問題等也愈發凸顯。
中國保險學會黨委副書記、副會長龔明華表示,保險科技和數據智能在推進保險業向廣度和深度發展、優化保險企業內部管理流程、降低運營成本的同時,也存在着數據治理、風險防控、消費者權益保護和人才缺失等方面的問題,誕生了客戶信息風險、網絡安全風險、產品創新風險和空間交叉傳染等風險點。
李科表示:“現在保險企業對數字智能科技的應用普遍都很重視,但我覺得在實際落地方面走得還不夠快。”在他看來,業務線與技術線的信息不對稱,以及協同創新機制問題,已經成爲阻礙保險業數字智能科技應用步伐的重要原因。
國壽資產在《白皮書》中亦表示,大模型不是爲了解決某一領域特有的問題,而是與多個業務場景進行融合落地。所以大模型技術的落地和推廣不只是一個技術問題,場景共創是用好大模型的關鍵策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