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股累了 下一波黑馬在哪?碳權夯爆 這5檔握1王牌

碳權交易所開張,綠能、造紙、資訊服務都受惠。(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碳權交易所開張 概念股盤點。(圖/先探投資週刊提供)

隨着全球減碳趨勢明確與碳有價時代來臨,臺灣也將與國際接軌,成立碳權交易所,相關概念股如綠能、造紙、資訊服務業者都可望受惠。

國發會於去年底公佈「二○五○淨零轉型之階段目標及關鍵戰略」,提出二○三○年碳減排目標爲二四%,規劃十二項具體策略如離岸風電裝置容量達十三.一GW、太陽能三一GW、氫能八九一MW、公車全面電動化、節電量達三四五.七億度等,並搭配碳匯、碳捕捉等達成減碳目標。

爲了達成臺灣二○五○年淨零碳排放目標,立法院在今年三讀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將長期減少碳排放量的目標明文入法,並預計明年正式啓動碳費徵收機制,針對年排碳量超過二.五萬公噸的用戶開徵碳費,而收取來的碳費將成立氣候基金,用於發展低碳、綠能、補助產業轉型等措施。

碳權交易所正式成立

行政院長陳建仁近日出席「二○二三第二屆亞太永續博覽會開幕暨聯合頒獎典禮」時表示,環保署將在今年八月二二日升格爲環境部;另外,由國發基金與臺灣證券交易所共同設立的「臺灣碳權交易所」也將在八月七日正式營運。

臺灣碳權交易所總部將設立在高雄,並規劃高雄、臺北兩地同步運作,在營業內容上可分成國內碳權交易、國外碳權買賣與碳諮詢(碳盤查)等三大項目,其中碳盤查會優先實行,再來是國外碳權買賣,最後等到國內碳權交易子法實施後,纔會進行國內碳權交易。

碳權簡單來說就是「排碳的權利」,通常以每公噸的碳排放量來作計算單位,而根據碳權產生方式的不同,又分以下兩種,一種是透過政府強制性的總量管制與交易(Cap and Trade)產生,政府會根據不同產業別,核配給不同的企業碳排放的額度,假如企業的碳排放超過了額度,就需要在碳交易市場中購買碳權,彌補超額的碳排放量,反之則可在碳交易市場中拍賣,獲得利潤;另一種則是在自願性市場產生,當企業主動透過不同的減碳、再生能源或碳捕捉、造林等專案,向境內或是國際的機構申請認證,即可獲得碳權,而較廣爲人知的國際認證機構如黃金標準(Gold Standard)、Verified Carbon Standard(VCS)等,國內也有行政院環保署的溫室氣體減量與抵換管理機制,企業可在此平臺申請碳權認證或刊登碳權交易資訊,凡通過相關機構認證的碳權,即可在自願性市場上販賣或進行碳抵換(Carbon Offset)。

成立於二○○五年的歐盟碳交易市場(EUETS)是全球第一個碳交易機制,採取的是總量管制與交易機制,年交易量超過三○.九三億噸二氧化碳,佔全球比重超過六成。另從洲際期貨交易所(ICE)交易數據顯示,今年七月每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權價格皆在八五∼九五歐元之間,中國方面則是在每公噸六○人民幣左右。

歐盟議會在今年四月通過了「Fit for 55」氣候計劃中數項關鍵立法,除了碳交易市場將逐步取消免費的碳排放配額,並在二○二四年起也開始將航運業納入碳市場之外,在今年十月將試行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預計二六年正式施行。

CBAM目前涵蓋鋼鐵、鋁、水泥、化肥、電力和氫氣等產品,透過明訂出口國產品的碳含量,若超過歐盟規範,進口商需完成採購相對應的CBAM憑證,產品才能進入歐盟。但如果是非歐盟的生產商,只要提供產品在非歐盟國家已依據碳價格支付費用的相關證明,進口商則可以抵消歐盟CBAM憑證的採購費用。

邁向淨零碳排是世界趨勢

除了受政府訂定碳排放額度的產業須購買碳權之外,還有像是因應國際供應鏈要求或自主加入碳中和倡議之產業也將加入購買碳權、減碳的行列,如蘋果(Apple)就承諾二○三○年在公司整體業務、製造端供應鏈與產品生命週期方面實現一○○%碳中和目標;Google目標三○年讓所有資料中心以及營運據點二四小時皆使用綠電;臺積電(2330)目標三○年有二五%的廠房使用綠電;聯電錶示在三○年以前將降低二五%直接排放與電力間接排放總排碳量;日本索尼(Sony)也宣佈在三○年達成營運使用一○○%再生能源,與四○年產品供應鏈實現一○○%碳中和目標。

隨着臺灣碳權交易所將於八月七日成立,國內再生能源工程與維運商森崴能源營運跨足太陽能、風力發電、綠電售電平臺、液化天然氣、燃氣電廠等。旗下子公司富崴能源在二○二○年以六二八.八八億元得標臺電離岸風場二期計劃,跨入離岸風電市場,裝置容量約三○○MW,預計二五年底完工並聯,屆時年發電量預估將達十億度。此外,森崴在臺灣南部的太陽能光電案場預計明年完工,總裝置容量達一○○MW,預估每年能減碳六.二八萬噸,相當於種植五二二萬棵樹。

另一子公司富威電力則提供綠電交易平臺與節能、儲能裝置技術等全方位能源服務,截至今年六月,富威電力的太陽能、陸域風電累積可轉供度數達一.八億度,全臺已轉供據點超過三○○多個,是目前業界轉供據點最多,服務客戶以科技業、金融業爲大宗。

富威電力也策略性投資旭威,旭威主要業務包括能源管理與節能輔導與溫室氣體盤查,未來將由旭威認證爲企業碳體檢,盤點能耗及碳排放,查找節能減碳潛力,以利後續節能減碳、綠電交易。

綠能、造紙產業擁碳權

還有像是造紙業的永豐餘、華紙、正隆、榮成、資產股農林等也擁有龐大的碳權,其中,農林坐擁龐大林木資產兼碳權價值,正隆是國內首家取得國際碳權交易資格的企業,已註冊七.九萬公噸碳權;華紙則從造林到造紙形成固碳產業鏈,本身在中國植林逾三萬公頃、臺灣逾一千公頃,擁有大量森林與土壤碳匯潛力,可扣抵碳權價值,市場預估樹木資產價值逾三○億元,且每年可吸附二氧化碳逾四○萬噸,隨着國內碳費徵收即將上路,造林也可扣抵碳權價值。

永豐餘除了透過華紙減碳、創造碳匯之外,永豐餘以永餘智能、永豐能源,同步發展電力聚合的虛擬電廠及能資源資訊中心,配合國內對碳定價(Carbon Pricing)的規範及碳權市場系統的發展,建立新的碳管理商業模式,將可達到協助減量、抵換或交易的目的。

除了綠能、造紙業者在碳有價年代可望受惠之外,根據金管會規劃,首波企業碳盤查於今年正式啓動,到二○二五年不僅資本額五○∼一○○億元的企業將加入盤查名單,首波盤查企業的合併報表子公司也要同步納入。

國內資服業也瞄準碳盤查商機,像是精誠推出軟體即服務(SaaS)Carbon EnVision雲端碳管理系統,以大數據資料庫、智慧製造解決方案等,搶攻龐大的碳權商機,預估今年ESG相關訂單量將年增一倍,未來三年可望推動營收持續成長。

另外,叡揚看好ESG的市場需求,推出碳盤查產品零碳雲NetZero採SaaS雲端服務訂閱制,客戶涵蓋製造電子、法人及顧問服務業等。倍力也在今年首季推出採取訂閱制模式的碳盤查軟體「碳管家」,預估將於第四季起逐步貢獻營收。隨着歐盟CBAM與國內碳費開徵在即,資服業者在訂閱式服務數量及顧問需求提升,將能爲營收帶來穩定動能。

全文及圖表請見《先探投資週刊2258期精彩當期內文轉載》

《先探投資週刊225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