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交通加快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 科技向“新” 發展提“質”

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以馬鞍山長江公路大橋、蕪湖長江公路二橋爲代表的超大跨徑橋樑先後獲得多項大獎;高速公路工業化智能製造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原創技術體系,研發“從上到下”“從小到大”全覆蓋、全系列產品;引江濟淮工程完成世界跨度最大鋼結構渡槽、膨脹土治理、航道整治等技術突破,讓長江、淮河實現世紀“牽手”;首創“魚雷罐+布料器+附着式振搗器”的新型橋涵結構自動化生產系統,研發山區公路樑柱一體智能施工裝備、多功能預製管樁施工設備及水下工程多功能檢測移動平臺……

“十四五”以來,安徽交通運輸系統充分發揮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加快推動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重大科技項目實施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大力發展智慧交通,行業科技創新實現了系統佈局、重點突破、量質並重、融合應用的跨越發展。

“推進交通產業科技創新,加快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安徽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着力點,也是我們的戰略之舉、長遠之策。”安徽省交通運輸廳黨組書記、廳長聶愛國表示。

新技術與交通運輸深度融合

春天的合肥駱崗中央公園,綠意盎然、詩情畫意。一輛無人駕駛觀光巴士穩穩停靠路邊,記者掃碼繳費後,車門緩緩打開,落座後汽車行駛平穩。作爲最早商用的一批測試項目,合肥駱崗中央公園無人車平均行駛路程已經超過2000公里。

乘客只需打開駱崗公園無人駕駛App掃碼購票,即可乘車繞行公園一週,全程近7公里。該套無人駕駛設備由安徽中科新馳公司研發,目前駱崗公園共投入無人駕駛汽車14輛,其中4輛無人駕駛觀光巴士,還有多輛無人售賣車和無人清掃車。

中科星馳公司副總經理姜洪超介紹,這款無人駕駛巴士採用了L4級技術裝備,實現了完全無人駕駛。車上搭載了多種傳感器,包括6個雷達、11個攝像頭,實現360度全方位、無死角監測;搭載大算力芯片,可以及時作出避障、拐彎、剎車等操作,反應時間不超過200毫秒。

科技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安徽交通運輸行業全面加快科技創新步伐,結合交通強國建設試點、自動駕駛先導應用試點、交通新基建等工作,以創新爲主導,以產業爲土壤,以應用爲牽引,推動大數據、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5G、區塊鏈等新技術與交通運輸深度融合,推動智能網聯汽車、智能製造等試點示範項目建設,鼓勵社會資本投資高新技術產業,推動交通運輸行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智能建造加快工業化轉型

修路架橋也能像工廠生產汽車一樣,每道涵洞、每根墩柱、每片樑板都可以在工廠加工完成,再送到施工現場直接組裝。

2023年通車的德上高速公路合肥至樅陽段工業化建造率高達92%,被列爲交通運輸部智能製造示範工程和BIM建造示範工程,堪稱高速公路工業化智能建造的典範。該高速公路應用裝配式涵洞、樁板式道路、輕型T樑、鋼板組合樑、模塊化組合結構斜拉橋、裝配式下部結構、裝配式組合型護欄等,工程造價整體節約3.35億元。

近年來,設計單位安徽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總院高度重視科技創新,聚焦工程工業化、數字化,加強科技創新研發,2023年研發投入達1.6億元,佔年營業收入的4.8%。

“我們積極推進工業化、數字化轉型,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賦能交通運輸行業高質量發展。”安徽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總院黨委書記、董事長蘇新國介紹,早在2006年,該院就率先開展工程工業化研究與應用,相繼開發了裝配式通道、鋼板組合樑、樁板式道路等30多項新技術,並推廣應用至省內外60多項重點工程中,節約投資30多億元。

在江淮運河航道上,一座河上有河的“水上立交”凌空飛架。“這是國內首座鋼結構渡槽,也是世界跨度最大的通水通航鋼結構渡槽,總用鋼量達2.04萬噸。”蘇新國介紹,這座橋採用鋼結構建造,鋼結構渡槽荷載巨大,需承載4萬噸水,相當於自身重量的2倍。2023年,在國際橋樑大會上,淠河總乾渠渡槽榮獲亞瑟·海頓獎。

聚焦長大橋樑技術創新優勢,安徽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總院充分發揮重大工程科技創新支撐作用,先後主持設計了以馬鞍山長江公路大橋、蕪湖二橋、引江濟淮工程淠河總乾渠渡槽橋等爲代表的超大跨徑橋樑,取得多項重大創新成果,獲得喬治·理查德森獎、全球道路成就獎、亞瑟·海頓獎等多項國際大獎,長大橋樑技術總體水平躋身國際領先行列。

智慧交通應用場景加快落地

“以前設計一座橋樑施工圖,需要兩三個星期,現在通過‘智雲’出圖系統,只要兩三個小時就能完成。”安徽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總院總工程師、工程技術研究院院長吳志剛說,“只需要在電腦中輸入幾個參數,哪年建成的橋,什麼橋型,所有圖紙馬上就能出來。”

“智雲”出圖系統是安徽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總院自主研發的一款針對橋樑常用結構自動出圖的系統,運營一年多來累計出圖7400餘次,大大降低一線設計人員工作量。該系統已入選合肥市智能建造新技術新產品創新服務典型案例,成爲安徽省交通運輸領域智能設計的一張名片。

依託“數字交控”建設,安徽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總院大力推進工程數智化技術與服務平臺建設,建成“一個雲平臺、兩個中臺、三大系統”,並全面投入使用,實現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

當前,該院正在開展生成式和交互式橋樑智能設計、多專業智慧出圖系統等研究,持續加大數字化技術在交通設計中的應用力度。“圍繞智能製造、數字設計、三維激光掃描檢測等工程信息化技術培育新質生產力,可以讓我們更加高效地架橋修路、造福百姓。”吳志剛說。

依託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如今的設計人員從事外業調查早已不用扛着“長槍短炮”翻山越嶺,一臺平板就能輕鬆完成。吳志剛告訴記者:“過去跑外業調查,要扛着儀器翻山越嶺,修一條路要跑三個月以上,現在十幾天就能完成了,過去人工測量的工作,現在很多可以交給無人機完成。”

放眼全省,安徽交通重點企業正加速數字化轉型。安徽省交控集團建成國內領先的數字化雲平臺“交控數智雲”,前江基地“混凝土預製構件數字化車間”被認定爲安徽省數字化車間,“全過程雲協同數智化工程勘設”項目榮獲“國有企業數字場景創新專業賽”全國一等獎;安徽省港航集團建成合肥、蕪湖2個數據中心,打造集團級數據中臺“智慧雲平臺系統”和“數字港航”App,實現各類業務運營情況的數字化監管。

“十四五”以來,安徽交通運輸系統各類科技創新成果達600餘項,10項成果入選交通運輸部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庫;發佈地方標準52項,取得各類科技獎100餘項。

數字賦能,智慧建造、智慧出行、智慧服務區、智慧碼頭等智慧交通應用場景正加快落地。安徽加強智慧交通頂層設計,部署實施近20個智能交通重點項目,形成42個數字化創新場景項目庫。隨着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與交通運輸行業深度融合,交通智能應用範圍不斷拓展,應用場景日益多元,智慧交通帶來的便捷將惠及廣大人民羣衆。(中國交通報 吳敏 範克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