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金牌有多難?奪牌到摘金的44年悲願與中華隊傳統強項的養成路

臺灣的奧運奪牌之路,是由「亞洲鐵人」楊傳廣開啓。圖/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記者卜敏正/攝影)

(內容/戚海倫,編輯撰稿/一刻鯨選)

記得2021年的夏天嗎?儘管一路走來並不容易,但全球總算是熬過Covid-19疫情影響,東京奧運正式點燃了聖火。

這場睽違「五年」之久的體育盛會中,中華隊一鳴驚人,取得有史以來,我們參加奧運的最佳成績,總共抱回「二金、四銀、六銅」,許多項目突破了過去紀錄。

對於運動選手們而言,能夠在世界殿堂與各國選手比賽,無疑是人生中最大的夢想之一,若可以再進一步站上頒獎臺,更是足以忘卻練習辛苦。

而說起從首次奪牌到成功摘金的歷程,或許不只是前人們努力不懈的成果,也是一代臺灣人從小盼到大,終於美夢成真的一刻。

創下田徑紀錄的重量級前輩

其實早在1960年的羅馬奧運時,臺灣便已獲得第一面獎牌。當時站到頒獎臺的人,是阿美族的原住民,擁有「亞洲鐵人」綽號的楊傳廣;他在田徑項目的男子十項全能競賽,取得了銀牌佳績。

八年後的墨西哥奧運,臺灣再次奪牌,這次同樣是田徑選手,那就是「飛躍的羚羊」紀政,她在女子80公尺跨欄拿下銅牌。這張銅牌,不只是臺灣女性第一人,同時還是亞洲女性運動員首次在奧運田徑賽事奪牌。

但田徑世界的競爭之激烈,這兩張獎牌之後,中華隊直到目前暫時仍沒有再次站上頒獎臺的紀錄。

從示範賽到傳統強項的歷史記憶

此後,一直到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才由蔡溫義在男子舉重60公斤級拿到銅牌;同屆奧運中,實際上還有另一面獎牌,然而,因爲是所謂「示範賽」,所以不被列入正式成績,那就是日後被稱爲「國球」的棒球。

又過了四年,在漢城奧運,一顆小小的希望種子逐漸萌芽。

倘若只看正式獎牌榜,中華隊依舊掛零,不過一樣是「示範賽」,跆拳道隊開始嶄露頭角,取得兩金、三銅的好成績。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摘金的陳怡安,當年她才15歲,這項創舉讓國人大爲振奮,並開啓了一股前所未有的風潮。

朱木炎(左)和陳詩欣(右)2004年8月27日爲我國突破奧運「零金夢魘」。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如果你是差不多年代的人,想必會有這個印象,是時滿街都是跆拳道館,家長們紛紛將小孩子送去學跆拳道。基於這個契機,跆拳道得到了備受重視的養分,這件事在臺灣體育歷史上,寫下了重要且獨具意義的一頁。

因爲,固然大家都知道奪牌不容易,但中華隊一屆奧運只取得一面獎牌的成績,似乎成爲魔咒,阻擋我們到2000年的雪梨奧運;雖然那一年,拿到了五面獎牌,尤其舉重跟跆拳道,都因爲好成績,足以讓臺灣人將其視爲傳統強項、引以爲傲,但在金牌的缺憾依然存在。

緊接着,來到2004年的雅典奧運——「奧運第一金,北體陳詩欣」在衆人的注目與期盼之下,跆拳道選手陳詩欣踢下自楊傳廣首次拿牌之後,臺灣苦等了長達44年的金牌;不久後,臺灣戰神朱木炎,也在跆拳道58公斤級勇奪金牌。

曾經的希望種子,如今開出了最動人的花朵。

能夠前往世界體育殿堂的門票少之又少,想要頭戴桂冠,站到頒獎臺享受榮耀,更是每一位運動選手,在忍受孤寂、艱苦訓練之下,仍不一定有此機會。面對即將到來的巴黎奧運,聽資深體育媒體人戚海倫,從中華隊參賽項目中娓娓道來每一位選手的背後故事,以及如何在最短時間內,讓你不只湊熱鬧看比賽,也認識臺灣體育發展的知識!

●點擊前往聆聽或閱讀更多:《邁向奧運之路,臺灣體育的巔峰與硬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