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EC峰會》中美對抗格局 臺灣須展現靈活性

政大國關中心16日舉辦「2023年拜習會與美中臺關係走向」座談會,邀請專家學者針對拜習會後續走向進行深入剖析。座談會由國關中心主任寇健文(中)主持,國關中心研究員劉復國(左二)、政大東亞所特聘教授王信賢(右二)、國關中心助理研究員曾偉峰(左一)與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長劉孟俊(右一)參加與談。(季志翔攝)

拜習會對美中關係與臺海局勢的影響備受關注。學者分析,美方說法與中方提出的「五根支柱」在戰略上相呼應,兩國雖有合作空間,但雙方在臺灣問題與科技管制等兩項議題上沒有共識,競爭格局不變。臺灣必須考慮如何從中展現「靈活性」,並在明年大選後創造有利於我方安全跟發展的態勢。

政大國關中心16日舉辦「2023年拜習會與美中臺關係走向」座談會,國關中心主任寇健文擔任主持人,國關中心研究員劉復國、政大東亞所特聘教授王信賢、國關中心助理研究員曾偉峰、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研究員劉孟俊出席與談。

劉復國表示,拜登定位「拜習會」的成功,並非在根本上翻轉中美關係,而是要在危機當頭下不再爆發更大的摩擦跟衝突。他發現,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向拜登提出中美關係的「五根支柱」,雙方基本上在戰略層面已經相互呼應,中美之間在氣候變遷等議題上仍有一些合作空間。

劉孟俊則比較白宮與新華社通稿指,美中願意藉「拜習會」宣佈增加直航航班、擴大民間交流,對兩岸有所啓示。經貿方面,除高科技產品外,兩國在民生日用品等產業仍有合作空間。

王信賢以「各取所需,止跌回穩,鬥而不破,改善難度高」形容此次拜習會,指中美雙方對使競爭不演變成衝突雖有共識,但在臺灣議題和美國科技管制上,雙方各執己見,美中戰略競爭格局並未改變。兩大強權博弈就是「全球一盤棋」,臺灣須考慮自己是否有靈活性因應。

對此,曾偉峰認爲,若無突發事件,美中關係緩和應是大趨勢,但在臺海局勢方面,大陸會用軍事強調主權,美方對臺則有安全承諾,雙方試探作爲仍會持續。明年臺灣大選之後,政府當思考如何藉此局面,創造有利於我方安全跟發展的態勢。

寇健文亦持同樣觀點,指觀察近期局勢發現,臺海在沒有軍事衝突和戰爭的情況下,「維持現狀」其實已經改變,共軍軍機飛越海峽中線越來越常態化,國軍也難以處理,相信即使2024年由非綠陣營當選,類似事情仍會不斷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