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最美風景”留給百姓
原標題:把“最美風景”留給百姓
這兩天,南京雞鳴寺賞櫻人潮中,有這樣一幕:因爲執勤民警站在高處,視角比較好,應遊客的要求,在維持秩序之餘,民警化身“代拍”,幫遊客們定格下一張張美麗風景。這一幕被鏡頭捕捉,迅速走紅網絡,引來衆多網友點贊。
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幕,卻表明了一個簡單而樸素的道理:在我們的很多工作中,只要切換到百姓視角,積極迴應百姓需求,把“最美風景”留給百姓,哪怕是一次小小的“代拍”舉動,也會得到百姓的由衷點贊。視角切換間,也再次印證城市治理的深層邏輯:當管理者學會用百姓的鏡頭看風景,“最美風景”才能真正留在人民心間。
這裡的“最美風景”,不僅是美麗的自然風光,更是指城市在服務理念、人文關懷等方面的用情用心。比如,南京莫愁湖公園免費對市民開放,讓市民更便利地享受家門口的風光;蘇州去年新建和改造休憩座椅2260張,讓市民能夠從容欣賞園林之美;無錫通過岸線整治打造的濱水步道,讓市民沿着古運河步道盡覽“一河兩廊十三景”……這些舉措都是城市管理者與市民“同頻”後捕捉到的民生焦點,都是把“最美風景”留給百姓的生動實踐。
現實中,把“最美風景”留給百姓的做法還有不少,然而依然存在一些違和的畫面。有的地方景區築起高牆,防止遊客“蹭風景”;有的打造“網紅地標”卻忽視如廁難、停車難等民生痛點;有的地方耗資千萬打造“智慧燈杆”,卻對市民“在樹蔭下等公交”的簡單訴求視而不見……這些現象的根源,都在於視角的錯位——沒有真正站在百姓角度看問題、想事情、做決策。當管理者的鏡頭只對準政績工程進行“特寫”,百姓便永遠只是畫面裡的模糊“背景”。如此,“幹部乾的”與“羣衆盼的”兩張皮,決策舉措與羣衆需求南轅北轍,必然無法得到百姓的認可。
往深層次想,把“最美風景”留給百姓,本質上是對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生動詮釋。城市的“最美風景”,不在宏大的敘事裡,而在百姓的笑靨間。當制定政策措施時,能否多想想羣衆的實際感受?當配置公共資源時,能否多傾斜於民生短板?當城市管理者規劃公共空間時,能否多考慮百姓的休憩需求?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學會換位思考、將心比心,把“最美風景”留給百姓,讓發展成果的“取景框”永遠爲民生需求留白,讓行動部署的“鏡頭”始終對應民生所呼,我們的城市將會涌現更多像民警“代拍”這樣的暖心畫面,讓人民綻放幸福笑顏。(楊麗)
來源: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