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難扭轉川普對陸政策 分析:人權技術與臺灣問題將更強硬

分析人士認爲,川普美中關係徹底改變,「中國威脅」已成美國主流看法,拜登執政無法短期內改變此種關係。圖爲陸媒熱烈討論拜登當選後的美中關係走向。(圖/路透

雖然川普陣營持續吵吵嚷嚷,但隨着計票工作逐漸明朗,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已定。分析人士認爲,美中關係已經徹底改變,「中國威脅」已成美國主流看法,拜登執政無法在短期內改變此種關係,尤其在人權技術國家安全、臺灣香港問題上可能會更加強硬。

美國之音》引述地緣政治風險分析機構戰略預測公司(Stratfor)高級副總裁貝克(Rodger Baker)的分析稱,雖然有點誇張,但是川普及政府確實讓「中國威脅」這個原本只是少數人的看法變成美國主流觀點。這些觀點包括,中國是美國的戰略競爭對手,而且中國不會因爲美國的接觸政策而改變自己的政治方向

報導說,自尼克森總統以來,美國實行着對中國的接觸政策,並認爲保持與中國的接觸最終可能會改變中國。但是,越來越來的美國人認爲美中建交以來的對華接觸政策已經失敗,並沒有達到當初的目標

2017年白宮發佈了川普任期內第一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報告首次把中國列爲美國的「競爭對手」。2018 年發表的《國防戰略》報告也把中國列爲美國的首要競爭對手。此後,還把美中競爭推向經貿領域升級至美中全面貿易戰。到了副總統彭斯的長篇演說,更被認爲是打響了美中「新冷戰」第一槍。新冠疫情的更讓兩國關係雪上加霜,現在已降至40年前兩國關係正常化以來的最低點

分析指出,中國威脅也成了美國的兩黨共識國會對中國的強硬態度甚至超過了白宮。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9月公佈的一份報告說,2019年1月以來,本屆國會提出了至少366項與中國有關的議案,其中12個已經成爲法律

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研究美國外交政策的教授凱薩琳.阿什布魯克(Cathryn Clüver Ashbrook)認爲,川普最大影響在於他重新構建了美國民衆對中國的看法,美國人開始用更批評性眼光來看中國,將中國視爲敵手。即便拜登想扭轉川普政府的某些做法,由於川普政府的影響,短期內也無法有效。

戰略預測公司的貝克說,拜登可能試圖讓美中關係回到更爲「可控」的狀態,甚至推進兩國間的有限合作,但是對華政策作出大幅度「回撤」不太可能,因爲大幅度回撤會讓拜登政府有被指責爲「親中」或是「中國的工具」的風險。因此在對華問題上,拜登只會在「戰術上」與川普不同,拜登政府可能會尋求在某些領域與中國進行積極對話,包括氣候變化、新冠疫情。但在其他方面對中國的壓力不會減輕,包括人權、技術、國家安全領域、臺灣和香港問題,拜登甚至會更加強硬。

戰略預測的貝克說,川普的最大外交遺產是,他不僅改變了美國國內對中國的認識, 甚至也改變了美國盟友對中國的看法,世界許多國家也開始重新評估中國崛起和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作用。

貝克認爲,川普政府外交政策標誌坦率」,形成了「針對中國的新共識」,不僅是美國民主共和的「兩黨共識」,也是越來越多的歐洲印太地區盟友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