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宮後續動作 臺灣不能再誤判
(圖/美聯社)
川普近日提及的「將結束俄烏戰爭、防止世界大戰」的表態耐人尋味,這似乎爲川普時代美歐關係爭議暫時畫下句點,也爲我們提供了透過歐洲事例,檢視臺灣面臨何種挑戰的契機。
事實上,歐洲國家自身國防安全過度依賴美國的觀點從川普競選到當選都一直存在,不過川普政府並非人人都「疑歐」,尤其俄烏戰爭還在持續,所以華府依舊認爲歐洲對美國進行跨大西洋力量投射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種觀點碰撞構成了新一屆白宮團隊對於是否「脫歐入亞」的路線辯論,也被歸結於川普的孤立主義正在發揮作用。不過,美國外交關係協會前資深副主席林賽則認爲,「川普一直不太關心美國是否參與世界事務,而更關心從中得到了什麼」。換句話說,川普的孤立主義其實是幌子,用以掩蓋的是「美國優先」的利益準則。
對此,歐陸國家早已嗅出端倪,紛紛透過政策爭取美國力量駐足,同時也嘗試增加國防開支,用來減少川普對其沒有盡到安全責任的抱怨。從效果來看,川普對歐態度似乎有所緩和,並傳出嘗試與普丁建立新溝通管道,暗指美國不會無視俄烏衝突與歐洲安全。
所以站在美歐關係角度看待亞太佈局,無非也是「利益」二字。只是相較於歐洲,亞太國家都不太擁有足夠條件滿足川普的慾望,尤其是臺灣,面臨的挑戰可能更爲嚴峻。
先不論美歐之間自二戰後形成的跨大西洋合作伙伴價值觀是臺美關係所無法比擬,就經濟利益而言,臺灣雖是美國第8大貿易伙伴,但也遠不及美歐之間的強大競爭力。在安全議題上,歐洲如果持續強化軍工產業、軍事動員及經濟投入,確實可呈現出川普希冀看到的以歐洲爲抗俄主體、美國逐步減少投入的局面。但臺灣顯然缺乏這樣的實力,無法改變如果兩岸爆發衝突,必須極大依賴美國的事實。
所以賴政府強調的抗中保臺,迎合的只是拜登時期「北京如果對臺動武,美國必然會協防」的表態。然而,這種表態在整個華府都是少數派,更不用說不符合川普不在乎國際慣例與規則、只以「美國優先」的價值觀。
《華盛頓郵報》、《金融時報》等媒體均報導川普上任首天對中國態度溫和,還傳出要在上任百天內訪問大陸的訊號。從這個角度出發,川普起碼暫時並不想和北京起衝突,意味著白宮後續可能會施壓臺北讓其回到和北京對話,而非一直扮演挑釁紅線的角色。正如華府智庫學者葛來儀認爲「川普吸取了第一任教訓,不太可能主動利用臺灣作爲談判籌碼」,該分析暗指這位新總統或許要削弱臺灣在中美關係裡的角色。
所以賴清德的緊要任務在於降低兩岸敵意螺旋,繼續一意孤行,很可能是對川普2.0後國際形勢的一次誤判。(作者爲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