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淘金熱─回收和組裝都有賺頭

那麼,馬斯克如何解決呢?答案是:建立自己的電池工廠。它是一座巨大的工業基地,他稱之爲「超級工廠」(gigafactory)。該計劃於2014年啓動,在內華達州建造了18萬平方公尺的巨大生產基地,相當於寬180公尺、長1公里的面積!(圖/路透社)

隨着發展規模擴大,原物料短缺成了特斯拉開始擔憂的問題。他們意識到,全球的電池製造商都無法充分供應其電動汽車的需求。特斯拉在官網上指出:「要達到年產50萬輛電動汽車,特斯拉可能需要全世界鋰電池的全部產量。」

那麼,馬斯克如何解決呢?答案是:建立自己的電池工廠。它是一座巨大的工業基地,他稱之爲「超級工廠」(gigafactory)。該計劃於2014年啓動,在內華達州建造了18萬平方公尺的巨大生產基地,相當於寬180公尺、長1公里的面積!

鋰電池的技術始於1970年代的研究,其中有三位研究人員尤爲傑出,他們是美國的約翰.古迪納夫(John Goodenough)、英國的史丹利.惠廷安(Stanley Whittingham)和2019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日本科學家吉野彰。

鋰電池自1990年代初期開始問市,最初應用在索尼(Sony)的小型電子裝置產品系列,例如隨身聽(Walkman)。如今,鋰電池裝備在智慧型手機、相機、筆電、智慧手錶和……電動汽車。身爲維科爾(Verkor)電池製造商聯合創始人的工程師菲利浦.查恩(Philippe Chain)評論道:「這是當今的尖端技術,我們瞭解它,也知道如何將其工業化並滿足需求。」該公司即將在敦克爾克附近興建一座電池超級工廠。

以前的電池技術是鎳氫電池或鉛酸電池,那未來呢?可能是固體電解質電池,因爲這項研究在實驗室中已經發展得相當順利。不過,目前仍以鋰電池爲首選,因爲其每單位體積累積能量的效能最高。因此,對於即將到來的電動汽車大量生產,這項技術是最佳解決方案。

在2022年1月30日國際能源署(IEA)的報告中指出,電動汽車市場表現出令人難以置信的蓬勃發展:「2012年一整年,總共約1萬3千輛電動汽車銷往世界各地。現在,一週內即可達成相同的銷售數量。」

過去長期以來,電動汽車銷售數量一直停留在底部,如今銷售量已不斷往上。據統計,2019年電動汽車在全球售出220萬輛,佔全球汽車銷售量的2.5%。2020年爲300萬,佔全球汽車銷售量的4.1%。2021年爲660萬輛,佔全球汽車銷售量的9%。查恩表示:「目前我們正處於市場垂直上升階段。」

許多製造商也投資在鋰電池,因爲經過十幾年,技術有了很大的提升,包括鋰電池的使用壽命、充電能力、能量密度……某些效能甚至提高了近10倍。在此期間,價格也變得便宜了10倍。

同時,它是可以由工程師掌握的可用技術:僱用懂得製造電池的人員即可,無須支付昂貴的專利權利金。未來幾年裝置會更加成熟,隨着規模逐漸擴大,包括在超級工廠中大量製造,鋰電池裝置的技能發展開花結果指日可待。

在這一點上,馬斯克也將潮流帶入了地球村。在歐洲,他的超級工廠概念,首先被特斯拉兩位昔日員工彼得.卡爾森(Peter Carlsson)和保羅.契魯帝(PaoloCerruti)複製。

有鑑於歐洲大陸未來將需要大量電池,兩人便於2015五年成立了諾特福公司(Northvolt),專門研究鋰離子電池。該公司在瑞典主要礦區工業城謝萊夫特奧(Skellefteå)建造了一座超級工廠,於2021年12月底推出第一個電池裝置(單個電池裝置中有多個電池)。

該廠預計產量足以供應每年100萬輛全電動汽車的電池需求。目前已經與BMW、福斯等客戶簽訂價值超過250億歐元的合約,目標設定在2030年達到歐洲市佔率20%至25%。

(本文摘自《馬斯克,挑戰科學的男人》/大是文化)

【內容簡介】

火箭發射後可回收──馬斯克辦到了,還將火箭回收船取名「我還愛着你」。

將特斯拉送上太空的影片,引爆熱議。他卻只在車子儀表板寫「免驚」。

他曾說,火星殖民可在10年內展開;但前提得是:「你準備好要死了嗎!」

如果你對他的創新嗤之以鼻,他會狠嗆你:「是哪條物理定律阻止我這樣做?」

他就是被衆多科學、太空實驗室評爲「經常挑戰科學的男人」,伊隆.馬斯克。

作者奧利維耶.拉斯卡是法國科普期刊《科學與未來》主編,身爲科技記者,這幾年來他參與了非常多的「馬斯克現象」。

一開始他很不想當一回事,更討厭馬斯克根本不懂科學(從沒發表任何相關論文)還愛嗆人。

像是放話給貝佐斯、老要跟普丁單挑。

但隨着SpaceX、特斯拉、超迴路列車、腦機介面的陸續誕生,他決定從科學角度解讀這位企業家在太空、交通、醫學甚至金融領域的挑戰,有哪些創新值得期待?哪些創新目前技術也許只是發夢,但以後呢?

也許結果就如同法國國家太空研究中心火箭專家,對馬斯克的評論:「他說到做到。只不過從來沒有在宣佈的期限內」。

發展低成本的新太空產業,他要讓人類成爲多行星物種。

太空產業如何「低成本」?馬斯克說,讓成本最高的火箭可重複使用。

科學家馬上吐槽:「火箭材料禁不起重返地球大氣層的高溫。」

但在這位挑戰科學的男人眼中,如果不是不可能,那就是可能。

他選用沒人想過的不鏽鋼──更耐熱又省錢,成功讓火箭得以回收。

移民火星呢?科學家:「那裡沒有水、還有沙塵暴、日夜溫差100度。」

實際在那裡生活,可能比疫情封城更痛苦,因爲你只能活在密閉洞穴中。

那麼,馬斯克爲什麼堅持要離開地球?去火星的真正目的是?未來可能實現嗎?

特斯拉的自動駕駛不可行?他嗆:「是哪條物理定律阻止我這樣做?」

充飽一次電能跑多久?全世界的鋰電池根本不夠;自動駕駛安全嗎?萬一發生事故,選擇撞牆還是撞人?這是科學家的最大質疑。

馬斯克如何挑戰?他正在挖地下隧道,讓特斯拉能在更安全的環境行駛;還有超迴路列車──乘客會坐在膠囊內移動,比高鐵還快!

腦機介面的誕生──與人工智慧共生

馬斯克利用「三隻小豬」做實驗,將晶片放入大腦皮質層, 調整腦波治療失智、癲癇,癱瘓者甚至能透過意念操作輪椅。

不過,他的目標只在於醫療嗎?這麼想讀取人們腦中的訊息,目的是?

萬一國家說這行爲不人道,不能同意?

那就想像一下:美國總統伊隆.馬斯克,他可能會投入選舉!

短短几年內,馬斯克跨足太空、網路、交通、媒體、醫療、人工智慧,還插手了金融業──用比特幣買特斯拉,他是認真的嗎?

殖民火星、全自動駕駛、超迴路列車、腦機介面、虛擬貨幣……

在科學家眼中,哪些「馬斯克現象」未來會成真?

【作者簡介】

奧利維耶.拉斯卡(Olivier Lascar)

專業工程師出身,目前是科普期刊《科學與未來》(Sciences et Avenir)數位版主編、法國文化電臺《科學方法》(Méthode scientifique)專欄作家。曾任法國《青少年科學》(Sciences et vie Junior)雜誌和科學電視節目《E=M6》的作家。

【譯者簡介】

黃明玲

專職法文譯者,譯有《電影和課本誤導的二戰真相》、《全球只剩北京標準時間》、《整形臺上的人生》(以上皆爲大是文化出版)等書。

交流信箱:[email protected]。

《馬斯克,挑戰科學的男人》/大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