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球抗原僅半相合 父成功捐骨髓救女

北榮血液腫瘤醫療團隊患者家屬合影。(林周義攝)

18歲徐姓少女罹患猛爆性肝炎後,又因重度貧血,生命垂危。因無法等待血球抗原(HLA)完全相合的捐贈者,56歲的徐爸爸將自己的骨髓捐出,進行「半相合造血幹細胞移植」手術。幾經努力後,徐姓少女成功出院臺北榮總內科血液科醫師蕭樑材表示,半相合移植手術更易找到捐贈者,但風險較高,患者可能產生反排斥反應,甚至死亡。

造血幹細胞位於骨髓內,可進一步形成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而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爲血液惡性疾病(如:白血病先天性後天性早些組織疾病)的治療方式

臺北榮總內科部血液科主任高志平表示,幹細胞捐贈者首選爲HLA全相合的親屬。若找不到合適者,則至慈濟骨髓移植捐贈庫尋找,合適機率約6成,但因需經健檢、化驗,患者需等待1-2個月。

徐姓少女因全血球低下,併發多種感染病,短期內若無法恢復血球,病情無法控制。因其爲獨生女,也無法等待1-2個月的非親屬捐贈。緊急之下,醫療團隊決定由半相合的徐爸爸進行捐贈,手術成功,也無嚴重併發症。自7月轉診至北榮後,徐姓少女已順利展開大學生活

高志平表示,半相合移植仍有一定的阻礙,包括造血功能恢復較慢、免疫重建速度較慢、移植物對抗宿主反應(反排斥)嚴重、死亡率高等。近年來,反排斥的發生率已降低,相關的研究持續全球進行中。

目前北榮的半相合移植數已超過10例,成功機率約一半。若患者沒有適當的全相合親屬移植,也無法等待非親屬配對,半相合移植仍是可以考慮的治療選擇。